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27 11:55:47

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1950年11月的朝鲜瓦院地区,寒风吹得枯树枝呜呜作响,志愿军战士董明德扶着树干的手都在发抖,连续三天三夜的穿插作战早把他的体力榨干了。   他身上的棉衣被树枝划开好几道口子,露出里面打满补丁的棉絮,冻得发紫的嘴唇抿成一条直线,连抬手擦去脸上霜花的力气都快没了。   不远处的土耳其士兵正是瞅准了这一幕,攥着腰间的长刀慢慢逼近,那把刀在寒风里闪着冷光,刀刃上还沾着未干的血渍。   这士兵属于土耳其第一旅,号称“月亮旅”,是从全国军队里挑出来的志愿者,百里挑一的精英,出发前旅长塔辛·阿齐兹还保证年底就能带他们回家,这会儿刚换发的美式卡宾枪还挎在肩上,钢盔下的眼神满是凶悍。   这支部队刚到朝鲜时心气高得很,美军给他们配齐了崭新的装备,连军大衣都是量身发放的,指挥官阿齐兹更是打过一战的老炮儿,为了带队甘愿降一级军衔。   可他们不知道瓦院这地方早成了志愿军的猎场,三天前38军114师刚在附近的戛日岭端掉一支烤火的土耳其先头分队,这会儿整个土耳其旅正处在混乱中,一会儿接一个命令还净是矛盾的,卡车不够只能徒步赶路,跟美军的通讯也时断时续。   眼前这士兵大概是跟队伍走散了,见董明德孤身一人又没了力气,觉得捡便宜的机会来了,脚步放得极轻,腰间的长刀随着动作晃悠,显然是习惯了用这种冷兵器解决近战。   没人知道,这个扶着树干喘气的战士,手里的刺刀早见过血。就在一个月前的德川阻击战,董明德带着侦察班执行任务,本是去抓个“舌头”,他却让战士们换上南朝鲜军服装,大摇大摆混进敌后,在山坳点起篝火当诱饵。   一队10人的美军巡逻兵刚靠近,他掏出短刀瞬间抹了7个人的脖子,最后拎着三个俘虏回了营地,连长都只能无奈摇头。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狠劲,是打了二十多场硬仗练出来的本能,即便体力耗尽,神经也比普通士兵敏锐得多。   土耳其士兵的皮靴踩碎冻硬的枯枝时,董明德扶着树干的手已经悄悄摸到了腰间的短刀,那刀是之前从美军俘虏手里缴来的,刀刃比对方的长刀更短更锋利。   土耳其士兵大概没见过这样的对手,在他们的认知里,志愿军该是被冻得缩成一团的样子,毕竟这是朝鲜四十年不遇的寒冬,车辆油箱得混着酒精才能用,急救血浆要加热九十分钟才能输。   可董明德哪怕膝盖都在打颤,转身的速度却快得惊人,短刀直刺对方下盘,这是他在无数次白刃战里总结的技巧——对付人高马大的敌人,拼身高没用,得攻其不备。   那土耳其士兵显然愣了一下,他习惯了挥舞长刀劈砍,没想到对方不按套路来,仓促间收刀格挡,却被董明德借着冲劲撞在胸口,两人一起摔在雪地里。   雪地里的扭打更能看出差距,董明德的动作没有多余的花哨,每一下都对准要害,这本事是在新仓里阻击战练出来的。   那次他奉命守桥,不仅拆了炸药,还带着一个班泅渡冰冷江水,摸进美军营地扔手榴弹,最后以十几人的兵力毙敌四十多,俘虏一百多,缴获二十多辆汽车和十门榴弹炮。   土耳其士兵的长刀插在雪地里,双手死死按住董明德的肩膀,却没注意对方的膝盖已经顶在他的小腹上,只听闷哼一声,他的力气瞬间泄了大半。   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那是志愿军大部队在收拢战线,土耳其旅这会儿已经乱了阵脚,第1营在伏击里几乎被全歼,9连刚被打垮,营长比尔金也没了踪影。   土耳其旅五千多人入朝,打了不到七十小时就损失惨重,到11月30日彻底丧失建制战斗力,最终整个战争下来伤亡达3541人,其中死亡741人,失踪163人。   而董明德这样的战士,正是敲碎他们“圣诞攻势”美梦的关键。   董明德喘着粗气爬起来时,手指都冻得握不住刀,可他还是拽着俘虏的衣领往阵地拖。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之前代理连长时,部队遭遇炮击,他头部受重伤昏迷,醒来照样带着残兵反击。   后来他复员回乡,把600多元安置费给了老乡,藏了五十一年的功绩里,特等功、二级英雄的证书压在箱底,没人知道这位老人曾在朝鲜的雪地里,用一把短刀放倒过比自己壮实的敌人。   土耳其士兵被拖走时还在挣扎,大概到最后也没明白,为什么这个看着筋疲力尽的志愿军,会比他们旅里那些号称“精英”的战友还难对付。   这场战役里,志愿军就是靠着这样的士兵,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里,用刺刀对抗美式装备,把土耳其旅从右翼防线赶了出去,为围歼美军第2师争取了时间。   董明德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像他这样立过四次大功、七次小功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或许会累垮,却从不会在敌人面前倒下,这不是运气,是无数次战斗磨出来的硬骨头。

0 阅读:64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