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战役,打得不满意,彭老总在会上骂娘,梁兴初要被“斩马谡”,50军打得同样不好看,却没挨骂。 事后,曾泽生跟部下吐槽,还是没当自己人啊,挨骂都没咱们的份…… 其实,是心理预期不一样,50军只要不掉链子不坏事就行,而38军那可是直接因为穿插不到位把敌人放跑了的。 再加上本身就是王牌军,心理预期拉满了已经… 要理解这场“骂与不骂”的差异,得先厘清两支军队的出身与战前定位。3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从辽沈战役的攻克锦州到平津战役的解放天津,这支队伍始终是林彪麾下的攻坚主力,入朝时更是被列为志愿军三大主力之一,承担的是穿插分割、围歼美军王牌部队的核心任务。而50军的源头是1948年长春起义的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后虽经整编改造,但在志愿军序列里,最初的定位是“辅助作战力量”,主要承担后方警戒、掩护补给线等次要任务。 第一次战役爆发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的核心目标是打击冒进的美军先头部队,粉碎其“感恩节攻势”。38军接到的命令是奔袭熙川,截断美军第八集团军与南朝鲜军的联系,可因情报误判(误信熙川有美军黑人团),部队行动迟缓了6小时,导致原本可以围歼的南朝鲜军第七师主力逃脱。这一失误直接打乱了志愿军的整体部署,让美军获得了调整防线的时间,作为王牌军没能完成关键穿插任务,自然成了彭老总怒火的焦点。 反观50军在第一次战役中的表现,确实也存在推进缓慢、与敌接触后未能有效突破的问题,但从任务性质来看,其负责的区域并非战役关键节点。当时50军部署在西线左翼,主要任务是牵制美军第二十四师一部,只要能迟滞敌人进攻节奏,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即可。战役结束后复盘,50军虽未达成预期歼敌目标,但也没有出现阵地丢失、防线崩溃等致命失误,完全符合战前“不添乱、能顶住”的基本预期。 这种心理预期的差异,背后更是志愿军对两支军队改造程度与信任层级的真实体现。38军自成立起就由共产党直接领导,官兵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淬炼,战术素养与战斗意志都已达到顶尖水平,彭老总对其的要求是“超额完成任务”,而非“勉强达标”。而50军起义仅两年,虽经过政治整训,但部队中仍有部分官兵存在“打酱油”心态,甚至有个别士兵对入朝作战心存疑虑。对于这样一支正在改造中的部队,志愿军总部的首要目标是让其“融入作战体系”,而非“承担核心攻坚”,只要不出现临阵退缩、溃不成军的情况,就属于可接受范围。 曾泽生当时的吐槽,实则是起义将领复杂心态的真实写照。作为原国民党军将领,他既渴望通过战场表现证明部队的价值,又难免因“非嫡系”的身份产生心理落差。但他不知道的是,彭老总并非刻意“区别对待”,而是基于部队实际情况做出的理性判断。这种判断在第二次战役中得到了印证:38军知耻后勇,113师昼夜奔袭145里抢占三所里,硬生生截断美军退路,打出了“万岁军”的威名;50军则在汉江阻击战中顶住了美军第三师、第二十五师的轮番进攻,坚守阵地50昼夜,用血肉之躯证明了起义部队的蜕变——此时的50军,早已不是“不挨骂就行”的辅助力量,而是能独当一面的钢铁之师。 从第一次战役的“骂与不骂”到后来的“双双封神”,这两支军队的经历恰恰折射出志愿军内部独特的成长逻辑:王牌军因责任重大而承受更高期待,起义部队因稳步前行而获得信任积累。没有天生的“自己人”,只有在炮火中用实力赢得的认可,这既是38军和50军的故事,也是整个志愿军成长的缩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