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说:如果与我们在马来西亚达不成协议,就将联合西方国家共同回应。这是

烟雨评社 2025-10-25 13:51:48

美国财长贝森特说:如果与我们在马来西亚达不成协议,就将联合西方国家共同回应。这是赤裸裸的威胁,是美国每次谈判前的惯用伎俩!这也说明,他们开始心虚了,知道单打独斗对付不了我们,就想“窝狗子”齐上阵。 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和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都飞到了马来西亚吉隆坡,中方也确认这周要坐下来谈 —— 核心就是三件事:稀土、关税、供应链,现在的情况是,11 月初美国威胁要开征的100% 关税越来越近,谈判的时间窗口特别窄,不管是舆论还是市场,都绷得紧紧的。 先得说说贝森特口中的 “共同回应” 到底是啥意思。从美国过往的操作来看,无非就是搞贸易限制、技术封锁那套老办法。 之前美国和欧洲、日本搞过 “芯片四方联盟”,想联手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结果日本的丰田、索尼,欧洲的 ASML 都因为失去中国市场叫苦不迭,联盟成立不到半年就名存实亡。 这次要是谈不拢,美国大概率会故技重施,比如推动欧盟扩大对华光伏产品关税、让加拿大限制中国锂矿企业投资,可这些手段能不能奏效,还得看西方盟友买不买账。就像去年美国想让德国停止和中国的汽车合作,德国总理直接表态 “不会牺牲企业利益”,最后这事也不了了之。 贝森特的威胁之所以透着心虚,从美国自身的经济处境就能看出来。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三季度美国对华出口额同比下降了 11%,其中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出口下滑最明显,美国农场主已经连续三个月向白宫请愿,要求尽快解决对华贸易问题。 更麻烦的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等企业 2024 年对华销售额减少了 22%,不少工厂都在裁员减产,行业协会多次警告 “再限制下去,美国会失去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是真敢联合西方国家搞 “共同回应”,最先受伤的恐怕是自己的企业,这也是贝森特的威胁没多少底气的关键原因。 再看西方阵营内部,其实早就不是铁板一块。欧盟这边,德国、法国一直反对和中国搞贸易对抗,德国的巴斯夫在湛江投了 100 亿欧元建一体化基地,法国的空客还等着中国的大订单,这些企业都不会允许政府跟着美国瞎折腾。 就连美国的 “铁杆盟友” 英国,最近也悄悄和中国签了金融合作协议,想扩大伦敦的人民币离岸业务,根本不想掺和美国的施压计划。 加拿大、澳大利亚虽然偶尔会附和美国,但也不敢真的和中国撕破脸 —— 加拿大的油菜籽、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很大一部分都要靠中国市场消化,真要是参与 “共同回应”,自家经济也得跟着受损。 美国这种 “拉同伙施压” 的伎俩,在之前的经贸谈判里就用过不少次。2018 年中美贸易战时,美国想让 G7 国家一起对华加征关税,结果只有日本象征性地跟进,其他国家都按兵不动。 2022 年美国推动 “通胀削减法案”,想让欧洲企业迁到美国,反而引发欧洲强烈不满,法国甚至要对美国企业加征 “数字服务税” 反击。 这些过往的例子都说明,美国想靠 “窝狗子齐上阵” 的方式施压,根本没那么容易,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没人愿意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经济。 从这次马来西亚磋商的议题来看,美国的诉求本身就站不住脚。在农产品贸易上,美国想让中国扩大进口,却不肯放宽对中国水果的检疫限制;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既想保住对华设备出口的利润,又不想取消技术限制;这种 “只许州官放火” 的态度,本来就很难达成协议。 贝森特拿 “联合回应” 当威胁,更像是想靠这种手段逼中国让步,可中国早就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在稀土、动力电池等领域,中国有足够的筹码应对,根本不会被这种威胁吓住。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在放话的同时,也悄悄留了后路,他补充说 “希望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这说明美国也知道 “共同回应” 的风险太大,不想真的走到那一步。 毕竟中美经贸关系体量太大,2024 年两国贸易额还有 6900 亿美元,要是真搞对抗,全球经济都会跟着遭殃,这也是美国不敢轻易撕破脸的重要原因。 现在距离中美马来西亚磋商开始没几天,贝森特的威胁更像是谈判前的 “心理战”,想给中国施加压力。可从西方阵营的分歧和美国自身的经济困境来看,这种 “拉同伙施压” 的套路早就不好使了。 要是美国真想解决问题,还是得拿出务实的态度,而不是靠威胁和施压,毕竟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共赢的方案,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 吉隆坡这场谈判,怎么看都是一场“试金石”。美国能不能接受自己已经没法像以前那样单方面发号施令的现实,中方又能不能继续守住自己的节奏和底线,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地方。毕竟,全球经济已经被这场大博弈搅得够乱了,谁都不希望再添新麻烦。 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2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