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等战斗功臣,为何我孙子当兵却被拒绝了?”2000年元月上旬,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民政局双拥办迎来了一位的老人,手里提着一个发黄的白色布包,颤颤巍巍的向着办事大厅走去。 主要信源:(咸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刘祚坤:抗美援朝志愿军一等功臣) 1998年寒冬的咸宁,雪花在窗外静静飘落。 一位白发老人踏着积雪,步履蹒跚地走向征兵办公室。 他手中紧握的布包已经泛黄,布面上还留着几处洗不掉的污渍,但老人的脚步却异常坚定。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准备像往常一样接待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但当布包缓缓打开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布包里的军功章在灯光下闪着微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等功证书。 证书的边缘已经磨损,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见。 这位名叫刘祚坤的老人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声音里透着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刘祚坤出生在咸宁石溪村的一个佃农家庭。 童年的记忆里,父母总是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水浸透了粗布衣衫。 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收获的粮食连温饱都难以保证。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日军的铁蹄踏进咸宁后,他的父母不幸遇难,年幼的刘祚坤成了孤儿,只能靠给村里人打零工维持生计。 为了生存,他什么活都干:砍柴、放牛、打猎。 后来遇到一位好心的木匠收他为徒,刘祚坤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木工手艺。 出师后,他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善了生活,还在师父的帮助下成了家,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朝鲜战争爆发后,刘祚坤毅然告别妻儿参军入伍。 临行前,他看着襁褓中的孩子和泪眼婆娑的妻子,心中满是不舍,但保家卫国的决心让他义无反顾。 在朝鲜战场上,他最初在前线作战,后来被调到兵站工作。 虽然不能直接参战,他依然认真完成每项任务,还利用木工技能为部队建设出力,修建仓库、修复装备,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53年4月的一个夜晚,成为刘祚坤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他在火车站执勤,一列装载航空汽油的火车遭遇敌机空袭起火。 火势迅速蔓延,浓烟滚滚,随时可能引发爆炸。 面对危险,刘祚坤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20多桶珍贵汽油。 在抢救过程中,他的脚被油桶砸伤,鲜血染红了鞋袜,但他强忍疼痛,坚持到最后一刻。 这次英勇行为让刘祚坤荣立一等功。 战争结束后,他作为战斗英雄代表受到表彰。 但回国后,他选择隐功埋名,将这段经历深藏心底43年,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英雄事迹。 他回到家乡,继续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直到1998年,孙子报名参军因名额限制被拒,老人才决定亮明身份。 了解情况后,有关部门特事特办,最终批准了他的孙子入伍。 看着身穿军装的孙子,老人眼中闪着泪光,颤抖的手轻轻抚过孙子的肩章,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刘祚坤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站在城楼上,望着整齐的受阅队伍,这位隐功43年的老英雄不禁热泪盈眶。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 从战场上的舍生忘死,到和平时期的默默无闻,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老兵的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告诉我们,英雄不只在战场上,更在我们身边。 正是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才铸就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刘祚坤老人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后来人前行的道路。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