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杀害江姐的凶手,黄茂才被判处枪毙,行刑时,黄茂才大喊冤枉,他大声的呼喊:“我不是国民党特务,我是无辜的!我帮助江姐做过很多事。” 主要信源:(自贡网——“看守特务”黄茂才到大山铺祭奠江姐(组图)) 1951年深秋的四川荣县,阴冷的雨幕笼罩着刑场。 黄茂才双手被反绑站在泥泞中,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 当执行枪决的命令传来时,这个年轻人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嘶喊: "我不是特务!我帮江姐送过信!" 这一声呐喊让行刑队的动作戛然而止。 法官示意暂缓执行,命令将犯人押回看守所。 这个突如其来的转折,开启了一段尘封往事。 时间退回到1947年。 黄茂才经同乡介绍,进入国民党川康绥靖公署担任文书。 这个出身贫寒的农村青年原本只想谋个差事糊口,却不知自己即将卷入历史的漩涡。 次年春天,他被调往歌乐山下的渣滓洞集中营。 初次踏入这座阴森的监狱时,黄茂才被牢房里传来的呻吟声惊得脊背发凉。 更让他不安的是,这里关押的并非凶恶的罪犯,而多是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 其中一位女囚格外引人注目。 她总是挺直腰板坐在牢房角落,即使用刑后满身伤痕,眼神依然明亮。 狱友们都称她为"江姐"。 后来黄茂才才知道,这位本名江竹筠的女子,丈夫不久前刚为革命献身。 渐渐地,黄茂才开始暗中观察这些特殊的囚犯。 他发现他们不仅互相扶持,还在狱中秘密学习。 一次放风时,他偶然听到几位囚犯低声讨论时局,言语间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令他动容。 转折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夏夜。 那晚轮到黄茂才值夜班,他注意到女牢方向传来压抑的啜泣声。 走近才发现是江姐因伤口发炎而痛苦难忍。 犹豫再三后,他悄悄从医务室取来消炎药,趁巡逻间隙塞进牢房。 这次善举打开了沟通的渠道。 通过曾紫霞等狱中党员耐心引导,黄茂才逐渐理解了革命的意义。 他开始利用职务之便,为囚犯们传递消息。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49年秋,他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将江姐的遗书缝在衣襟里带出监狱。 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出人意料。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溃败前对渣滓洞实施了血腥屠杀。 当时已离职回家的黄茂才听闻噩耗,对着歌乐山方向久久伫立。 更残酷的命运还在后头。 1951年镇反运动中,因曾担任集中营看守的经历,黄茂才被逮捕并判处死刑。 审判时他反复陈述自己帮助革命者的经历,但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这些辩白显得苍白无力。 转机出现在刑场上那声呐喊之后。 案件被发回重审,调查人员开始重新梳理线索。 但由于大部分知情者已牺牲,取证工作举步维艰。 最终黄茂才被改判无期徒刑,后在劳改中因表现良好获得减刑。 岁月流转,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 1981年,重庆烈士陵园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关键证据。 胡其芬烈士的《最后的报告》,其中明确记载了"蓝先生"(黄茂才的化名)的帮助。 与此同时,幸存者曾紫霞也出具了书面证明,详细叙述了黄茂才冒险相助的往事。 1982年春天,法院正式为黄茂才平反。 当他接过平反通知书时,这位花甲老人双手颤抖,泪水模糊了字迹。 地方政府为他安排了工作,晚年的黄茂才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的复杂性。 黄茂才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时,需要秉持客观、全面的视角。 如今,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展陈中,黄茂才的故事与江姐等革命烈士的事迹共同展出,向参观者诉说着那段充满矛盾与抉择的岁月。 这种呈现方式,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历史认知的成熟与包容。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