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汉奸是谁?他远比汪精卫更加可恨。要是没有他,日本连中国大门都进不了。在南京城里最招人恨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行政院里那个穿长衫的福建人。 1937年南京雨花台刑场上。 寒风卷着沙尘,黄濬被两名士兵押着往前走。 围观百姓的骂声此起彼伏,烂菜叶不断砸在他身上。 他低着头,曾经笔挺的长衫沾满污泥。 这个执掌行政院机密的福建人,此刻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 1915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校园里。 年轻的黄濬穿着学生装,手里捧着诗集。 作为清朝翰林的儿子,他自幼被称“神童”,四五岁便能作诗。 留学期间,他常与日本文人唱和,却没察觉对方的试探。 那时的他,满以为学成归国后,能凭才华在政界立足。 1928年北洋政府的办公室里。 黄濬刚写完一份公文,字迹娟秀,逻辑清晰。 凭借留日经历和文才,他很快在政界崭露头角。 可随着职位升高,他开始频繁出入娱乐场所。 夜夜笙歌中,他欠下大笔赌债,生活逐渐奢靡。 1935年南京的国际咖啡馆里。 黄濬坐在角落,对面是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 “黄君近来手头紧?这点小意思,不成敬意。”须磨递过一个锦盒。 里面是古董字画和一沓银元,黄濬犹豫片刻,还是接了过来。 从那天起,他成了日本间谍网的一员,开始泄露零星情报。 1937年行政院的紧急会议上。 高官们围坐一圈,讨论“江阴封江”计划。 黄濬坐在角落,手里握着笔,耳朵却紧盯着每一个字。 这个计划要封锁长江,摧毁日军舰队,切断其补给线。 散会后,他借口回家取文件,匆匆将计划内容写在纸条上。 1937年南京的一条小巷里。 黄濬把纸条塞给日本特工,眼神慌张。 “务必让舰队尽快撤离。”他压低声音,生怕被人发现。 特工点头,塞给他一叠钞票,转身消失在巷尾。 他不知道,这张纸条,让中国失去了扭转战局的机会。 1937年江阴江面。 中国军队按计划准备封锁江面,却发现日军舰队早已撤离。 指挥官气得拍桌子,却不知是黄濬泄了密。 原本能摧毁日军水上力量的计划,彻底落空。 日军舰队转向上海,很快对淞沪会战的中国守军发起炮轰。 1937年上海吴淞炮台阵地。 日军战机精准轰炸,炮台一个个被摧毁。 守军士兵趴在战壕里,看着战友倒下,却不知原因。 没人想到,黄濬早已将炮台分布图泄露给日方。 这些本可抵挡日军的工事,成了对方的活靶子。 1937年黄濬的家中。 特工们翻箱倒柜,从书架夹层里搜出一叠情报。 有军事部署图,还有高层会议记录,证据确凿。 黄濬的儿子黄晟也被抓,他同样参与了泄密。 面对审讯,父子俩起初抵赖,直到证据摆在面前才认罪。 1937年11月的南京街头。 日军坦克轰隆隆驶过,百姓四处逃难。 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南京大屠杀的惨剧即将上演。 没人忘记,若不是黄濬泄密,日军或许连长江都进不来。 他的背叛,比汪精卫更可恨——汪精卫是公开投敌,他却藏在暗处捅刀。 如今,黄濬的名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学者们提起他,总会说:“他的泄密,加速了战局恶化。” 没有他,日军或许难以快速推进;没有他,南京或许能多守一阵。 他的故事,成了警惕后人的教训:才华若没有家国情怀,终将沦为作恶的工具。 历史不会忘记他的罪行,也永远不会原谅这个叛国的“神童”。 信息来源:中新网——汉奸黄秋岳:因泄露蒋介石行踪 被当局处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