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2年,刚登基的石重贵就把叔母冯氏接到宫里。冯氏斥责道:“我是你叔母,陛下

趣史小研究 2025-10-24 14:48:16

公元942年,刚登基的石重贵就把叔母冯氏接到宫里。冯氏斥责道:“我是你叔母,陛下怎可如此无礼!”石重贵盯着冯氏绝美的脸蛋,笑眯眯地道:“我立叔母你为皇后如何?”冯氏一听,这如何拒绝? 这个冯氏,本来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的弟媳,后来石敬瑭又收了这个弟弟当养子,所以冯氏既是他的弟媳,也算他的儿媳。石敬瑭还在的时候,他侄子,也就是后来的石重贵,就对这位婶婶兼嫂子的冯氏动了心思,俩人早就有点不清不楚。 天福七年,“儿皇帝”石敬瑭驾崩。按理说,国丧期间,新皇帝得表现出悲痛欲绝的样子吧?可石重贵倒好,他爹的灵柩还停在宫里呢,他心里头等大事不是稳定朝局,不是安抚人心,而是赶紧把自己的婶婶冯氏弄进宫。 这操作把满朝文武都看傻了。在那个极度讲究纲理伦常的年代,侄子娶婶婶,这简直是把祖宗的脸都按在地上摩擦。可石重贵不管,他刚坐上龙椅,权力这杯烈酒让他上了头。他不仅要得到冯氏的人,还要给她一个名分,皇后。 当时冯氏是什么反应?史书上没细说,但她那句“我是你叔母,陛下怎可如此无礼!”,听着义正言辞,可面对“立你为皇后”的巨大诱惑,这点斥责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在一个女人的命运完全依附于男人的时代,从一个前途未卜的先帝遗孀,一跃成为当朝皇后,这诱惑谁能顶得住?最终,伦理在皇权和欲望面前,碎了一地。 石重贵更是得意忘形,他甚至在石敬瑭的灵柩前,一边洒酒祭奠,一边嬉皮笑脸地对身边人说:“朕今天当新郎官,你们觉得怎么样?” 这话一出,他和冯氏以及周围的侍从们笑作一团。灵堂之上,本该是哀戚肃穆之地,却成了他们庆祝私欲得逞的舞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荒唐,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病态。 石重贵为了一个女人,把朝廷的脸面和规矩都扔了,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这只是后晋王朝加速冲向悬崖的开始。 冯氏当了皇后,她的娘家人自然也跟着鸡犬升天。她的哥哥冯玉,本是个没啥本事的庸才,就因为是国舅爷,官职坐着火箭往上窜,最后竟然当上了宰相。这位冯宰相上台后,不干别的,一门心思就是捞钱和排挤不同意见的人,把本就根基不稳的后-晋朝廷搅得乌烟瘴气。石重贵呢,对这个大舅子言听计从,任由他胡作非为,自己则和冯皇后在后宫里醉生梦死。 内政一塌糊涂,对外更是蠢得惊人。我们都知道,石敬瑭的皇位是靠着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当“爹”换来的,每年还得孝敬大量金银布匹,是个名副其实的“儿皇帝”。石重贵上台后,觉得自己行了,不想再这么窝囊。在大将景延广的怂恿下,他决定改变国策,跟契丹人掰掰手腕。 他派使者告诉契丹:“我只愿意称孙,不能再称臣了。” 这一下就把耶律德光给惹毛了。契丹使者来访时,景延广更是当着人家的面叫嚣:“我们大晋有十万把磨得锃亮的横刀长剑,你家老头子要是想打,随时过来!” 这种狂妄的外交姿态,无异于自杀。 耶律德光能忍?一场灭国之战,就因为这几句不过脑子的话,拉开了序幕。 从开运元年到开运三年,契丹大军三次南下。而后晋国内呢?天灾人祸不断,旱灾、蝗灾轮番上阵,老百姓饿得易子而食,国库里老鼠进去都得含着眼泪出来。可我们的石重贵皇帝在干嘛?他正忙着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冯皇后享乐呢。军国大事,民生疾苦,他一概不问。 结果可想而知。将领们要么望风而逃,要么直接开城投降。特别是大将杜重威,率领着后晋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在阵前直接投降了契丹,还反过来帮着契丹人带路。开封城兵不血刃就被攻破,石重贵和冯皇后,连同整个后晋皇室,都成了契丹人的阶下囚。 耶律德光在清算石重贵罪状的时候,第一条列出的就是“纳叔母于中宫,乱人伦之大典”。你看,连敌人都拿这件事来羞辱他,可见其行为是多么令人不齿。 亡国后的日子,比死还难受。石重贵被封为“负义侯”,一个充满嘲讽的封号。他和冯皇后等人被押着,一路向北,前往遥远的黄龙府。曾经的锦衣玉食变成了饥寒交迫,曾经的前呼后拥变成了任人欺凌。 到了流放地,生活更加凄惨。契丹人给了他们几十顷地,让他们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于是,历史上滑稽的一幕出现了:皇帝带着皇后、妃嫔、太监们,一起下地当起了农民。 更屈辱的是,契丹的贵族们还时常来骚扰他们,强行抢走石重贵的妃子和女儿。每到这时,这位曾经的皇帝,只会偷偷抹眼泪,连个屁都不敢放。 冯皇后也曾受不了这种凌辱,几次想找毒药和石重贵一同自尽,但连毒药都找不到。不知在那些寒冷的北国之夜,她是否会后悔,当初在灵堂前,面对那个荒唐的请求时,自己做出的选择。 石重贵这个窝囊的亡国之君,竟然在这种屈辱的环境下又活了将近三十年,直到公元974年才在流放地病逝。而那位引发了无数争议的冯皇后,在史书上最后的记载,是“不知其所终”,仿佛就那样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0 阅读:150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