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面临瘫痪: 10月22日上午,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称,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的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0天,若无法获得大陆的稀土供应,工厂将瘫痪。 台积电的亚利桑那工厂之所以瞬间成为焦点,不只是因为它的稀土存量紧张,更是因为它身处一个制度、资源、地缘关系交织的复杂空间。 美国政府曾承诺全力支持台积电建厂,提供补贴、优化政策、吸引技术人才,但现实中的产业布局,远比政策想象复杂得多。 美国本土虽然也有稀土资源,但采挖成本高、环保门槛严、分离技术落后,真正能用于高端制造的稀土依然高度依赖进口。而从其他国家进口,又涉及运输周期、成本控制和技术标准的多重障碍。 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的表态,不仅是对亚利桑那工厂的预警,更是对整个全球芯片产业链的提醒。 靠供应链异地布局来分散地缘风险,表面上是分散,实则也可能是风险叠加。如果上游资源仍掌握在有限几个国家手中,那么无论你把工厂建在哪儿,最终都要面对相同的命题:核心材料是否稳定、安全、可控。 这个问题,其实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次战略的回望。当全球都在重新审视稀土价值时,中国的产业政策早已悄然转向“资源掌控+技术升级”的双轮驱动。 一方面,通过调整出口政策、强化环保监管、提升稀土开采与加工的技术壁垒,中国稳住了稀土产业的主导权;另一方面,国内高端制造业也在加快实现稀土资源的自主消化能力,从新能源汽车到通信设备,从风电到光伏,稀土的应用正日益广泛而深入。 而对于台积电来说,亚利桑那工厂的稀土难题,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库存问题。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矛盾:在全球产业链日益复杂的今天,所谓去风险化布局,如果失去了对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的统筹能力,就可能变成一种“看似安全,实则更脆弱”的伪命题。 眼下,台积电不得不一边加紧调配资源,一边谨慎处理与大陆的供应关系。这并不容易。稀土不是大米,不是今天缺了明天就能从别处买来的。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是从矿石到器件的整个链条。而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让整个系统停摆。 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交织的今天,任何一个关键材料的波动,都能引发蝴蝶效应。芯片制造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复杂程度远超一般传统制造。 每一块芯片的背后,都是几百家供应商、几十道工序、数以千计的材料与零件的协同配合。 这其中,稀土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像是藏在发动机最深处的螺丝钉,缺了它,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停摆。 回头看,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初衷或许是合理的,毕竟靠近客户、分散风险、获得政策支持都是现实考量。 但如果没有同步解决资源供应的问题,那这种布局就是将企业置于资源短板的直接冲击之下。 尤其是在当前世界格局不断演化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定义早已不仅限于“建在本地”,更重要的是“掌握关键”。 未来,台积电或重新审视其全球布局策略。在推动技术持续精进的同时,评估怎样保障原材料、能源、人才等多维度资源的可持续性,以谋更稳健长远的发展。 世界在变,企业在变,供应链也在变。但有一点不会变: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而这一点,对于芯片制造来说,尤为真实。 素材来源:岛内舆论呼吁两岸携手发展 国台办:与大陆相向而行才是正道 2025-10-22 11:28·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