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奥谈中美互收靠港费,感慨这事没有赢家,抱怨美落后太多! 10月22日,美国参议员卢比奥再次开腔。他说,中美就港口费用互相加征的举动,可能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可话锋一转,他又补上一句:美国这么做,不是为了短期施压,而是为了“纠正长期存在的不公平”。 从10月初开始,中美之间的港口费用问题迅速升温。 美国率先宣布,对所有非美国籍商船征收“基础设施调节费”,理由是筹措港口基建资金,同时保护本土造船业。 中国随即反制,宣布对美籍商船征收对等费用。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典型的“你来我往”。但实际上,美国是先动的手,中国只是回了拳头。 卢比奥的发言,透露出一种极不寻常的矛盾。 他明知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却又极力为美国的政策辩护,说这是“长期战略”,要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他当然知道,这种辩解已经很难再打动谁,连他自己都显得底气不足。 光看数据,就能让华盛顿坐不住。 2025年刚过去的前三季度,全球新交付的商船中将近60%来自中国,中国船厂还拿下了超过75%的新订单。 这一数字,几乎是对美国造船业直接宣判了死刑。美国的民用造船业,市场份额长期连1%都不到。 中国造船,不只是快,更是强。无论是大型集装箱船,还是高技术船型,中国都能批量生产、如期交付。 这种工业能力,在全球供应链中已经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美国,连一艘中型商船都可能要靠进口零件、外包设计。 卢比奥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不是为了施压”,因为美国确实没有施压的资本了。 问题是,美国的做法,不但打不疼别人,先打疼了自己。 “基础设施调节费”这个名字听起来中性,其实就是个变相关税。 它直接拉高了美国港口的运营成本,进口商叫苦连天,物流公司成本暴涨,最终传导到零售业和消费者。 在旧金山和洛杉矶港口,已有多家航运公司减少靠港次数,美国本土的外贸枢纽功能正在被边缘化。 美国自己设了个陷阱,结果先把自己绊倒。这种政策回旋镖效应,不是第一次发生,但这次特别严重。 因为这次不是针对某个行业,而是直接触动了全球供应链的神经。 中美航运博弈,不只是贸易问题,它牵一发而动全身。 卢比奥嘴上说得好听,其实是心里没底。他承认这是“没有赢家的博弈”,其实是怕被美国选民问责。 美国经济正在经历高通胀、低增长的双重夹击,民众对物价的敏感度空前提高。 一项政策如果让日常消费品涨价,再多的“产业战略”也站不住脚。 卢比奥当然知道这个逻辑,所以他要提前撇清责任,告诉大家:“我不是想打贸易战,我是为了公平。” 可什么是“公平”?在产业竞争中,从来没有静态的“公平”。 美国曾经在全球造船业一骑绝尘,如今却落得个1%都不到的市场份额,这不是中国的错,是美国自己的产业政策出了问题。 几十年来,美国放弃制造业,追求金融和服务业的虚高利润,造船业自然被边缘化。 如今想靠一纸港口费用来“纠偏”,未免太过儿戏。 最讽刺的是,卢比奥所谓的“长期战略”,正让美国一步步失去全球航运话语权。 中国的港口和船厂,不仅在数量上压倒性领先,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也不断进步。 而美国港口却频频因人手短缺、设备老化而延误交货。 在这样的差距下,美国还想靠“收费”来重新掌控规则,实在是有点像用旧算盘去打数字时代的账。 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是否应该反制,而是这场互征港口费的博弈,最终会让谁先崩盘。 从目前来看,美国更像是那个先感到疼的人。卢比奥的“没有赢家”说法,其实是对自己政策后果的一种预警。 他不敢说出口的,是这场博弈可能会失控,到时候,连谈判桌都找不到了。 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不是谁能收费,而是谁能交付。 中国能造船、能运货、能准时交付,美国却在搞“收费式自救”,这本身就说明了谁更有底气。 这场港口费用之争,不只是关税战的延续,更是制造能力的较量。谁能稳住供应链,谁就能稳住全球市场的信心。
卢比奥谈中美互收靠港费,感慨这事没有赢家,抱怨美落后太多! 10月22日,美
地缘历史
2025-10-23 13:52:58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