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挖出唐代街巷!15米宽大道重见天日,车辙规格直逼大明宫! 太原这地界最近又动土了,挖出来的可不是小玩意儿,是整条街,唐代的,十五米宽,车辙印子一米三八,还有砖砌的排水沟,坊墙,手工作坊,寺庙,带年号的砖,烧陶的模子,炉渣,全摊在太阳底下,就像把一座城切开了给你看,挖的这地方就是晋阳,被火烧过,被水淹过,埋了一千年,现在挖出来再看太原,感觉都不再是那个煤和能源基地了,脑子里想的全是大唐的北都,五代时候的霸王城,宋朝一把火烧完,就留下这么一块考古样本。 路是挖在晋阳古城遗址公园二期里的,那种规格的路,铺的夯土,车辙印子成组地压在上面,皇帝坐马车走的那个标准,砖砌的排水沟有一米多深,沟壁上还有带年号的砖头,旁边是暗渠,正好对上唐代北都宫城里那一万丈的暗渠系统,所以一条路不单单是街,是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排水,车道,坊墙。 整个坊市制的结构,能这么完整挖出来不是说它保存得好,是当初毁得太干净了,火烧完了,水再泡透,宋太宗下的命令,就是不能让这地方再起来,烧光,把汾河水引进来,铺上一层烂泥浆,谁也不敢再在上面盖东西,现代的建设也就正好错开了这块地,有点像庞贝,庞贝是火山灰一夜之间压住了,晋阳是火加水,打包封存了一个朝代。 这几年挖的可不止这一条街,从2013年到2023年,重点挖的都是功能区,仓库,宗教场所,手工业区,宫殿,每一个都能跟史书对上号,一层层复原,仓储区里有大型的窖穴,里面是碳化了的粟米和黍米,单个窖穴就有两万两千立方米,是唐代长安太仓的三分之一。 说晋阳是北都的粮草基地真不是吹的,冶铸区,坩埚就有七十多个,炉渣里是铜锡铅的合金,还有陶范模具,专家说这不是铸钱的,是铸造工具的,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宗教区,地基的柱础直径一米三,形制特别大,就是元和郡县志里记的那个净土堂,东西分门别类,挖出来的不是一堆乱砖头,是整个城市的肌理。 这城也不是一下子建起来的,从剖面看就像个大蛋糕,一层压着一层,最底下是公元前497年的,赵简子建的晋阳城,夹着木柱子,埋着青铜兵器,是战国时期北方城防的搞法,夯土里还有火烧的痕迹,常年打仗留下来的,往上一层是汉代的太原郡治。 刘恒在这里当了十几年大王,城外的粮田夯土层里能刮出沟渠的分布,看得出农桑规划,到了魏晋南北朝,晋阳更核心了,高欢就是在这遥控洛阳的,搞双都格局,2012年还发现了东魏高欢的霸府台基,结构跟邺城的铜雀三台很像,唐代是顶峰,唐玄宗设了北都,晋阳城是三重布局,西城是宫城,中城是市政区,东城是坊市居民区,三十二平方公里,唐代能有这配置的只有长安,洛阳和晋阳。 五代那会儿乱,晋阳换了好几拨主人,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都是靠着这座城起家的,石敬瑭就是在这里起兵,然后把燕云十六州给了契丹,北方的边防从此就变了样,最后赵光义来了,一把火把这段历史清盘了。 考古是宿白先生一锹一锹刨出来的,六十年代宿白和谢元璐就照着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去找宫城的墙,还真就刨出来了夯土的断面,那会儿可没有卫星图,没有高精度钻探,全靠步测,田野笔记,一个字一个字啃古籍,后来到了2000年,太原文物考古所搞了全面的钻探,才锁定了城址的边界。 城墙有十八公里长,城市布局三十二平方公里,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晋阳不是某个时期的遗迹,是从战国到五代一个完整的演化过程,每次朝代更替都有实物证据,夯土台基,瓦当,砖印,排水沟,手工业区的布局,碳化的粮食堆积,全都跟史书对得上,这不是开考古盲盒,是扎扎实实的城市结构。 现在的太原脚底下压着一整个唐五代的帝国,晋阳遗址公园一期已经完工了,十三个展点都开放了,2024年考古博物馆也要开门,中间那个投影沙盘复原了唐代晋阳的三重城,你站在上面就能看到西城的中宫,中城的坊市,东城的民居,印证了史书的记载。 展柜里那些“晋阳宫”铭文的瓦当,鎏金的铜饰,唐三彩的香炉,都是近十年挖出来的,每一件都带着出土点的编号和结构图,这不是景区复原,这是从泥水里一锨一锨抠出来的,未来二期三期还要开放外郭城,汾河的古渡口,蒙山的宗教带,总面积有二十平方公里,是国内都市考古遗址公园里最大的之一。 你站在地面上看的是现代的太原,脚底下踩着的却是唐代的北都,是宋代烈火焚烧的城池,是五代乱世的浮浮沉沉,是一部古代都市进化史的活标本。
1972年,中美建交前夕,基辛格访华前问杨振宁:“带点什么礼品好呢?”没想到杨振
【3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