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五大遗憾: 第一:没有活到一百岁 他生前曾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0-21 21:28:29

毛主席的五大遗憾: 第一:没有活到一百岁 他生前曾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意思就是,按照老传统,如果人可以活过这两个年龄,就能活到一百岁。 其实毛主席的身体一直很好,年轻时基本上没有得过什么大病。上学时,他还写过《体育之研究》。晚年时,毛主席的身体也很好,除了眼睛动过手术,身体无大碍,一直在最后两年。 遗憾的是,毛主席逝世时终年83岁。如果真的撑过84岁,或许真能活到100岁。但好在,毛主席的遗体被永久保存了下来,这是华国锋同志的伟大决定。   第二:没有劝降杜聿明 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意识到劝降杜聿明的重要性。杜聿明在国民党军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率部取得昆仑关大捷,重创日军,威名远扬。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先后在东北和淮海战场担任重要职务,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核心将领之一。 1948年12月17日,毛主席以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的名义,向杜聿明等人发出了敦促其投降的呼吁书。在这份呼吁书中,毛主席深刻地指出了国民党军队所处的绝境:“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经于15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经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 当时,尽管面临着如此艰难的处境,杜聿明却仍然选择了顽抗到底。他或许是出于对蒋介石的忠诚,或许是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始终没有接受毛主席的劝降。最终,在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杜聿明部被全部歼灭,杜聿明本人也被俘虏。虽然淮海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但毛主席未能劝说杜聿明反戈一击,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第三:儿子牺牲在朝鲜 1950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朝鲜,战火迅速蔓延到鸭绿江边。毛主席以伟大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兼政治委员。临行前,毛主席设家宴为彭总送行,并把长子毛岸英交给了彭总,让他到战场接受锻炼。 1950年11月25日,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二战役打响的第一天。凌晨,山谷里突然响起空袭警报,四架美国轰炸机飞掠而过。警报解除后,毛岸英立刻走出防空洞,回到了指挥部。然而,那四架敌机忽然又折了回来,扔下凝固汽油弹。木板房顷刻间被烈火吞噬,毛岸英壮烈牺牲。 当消息传回国内,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兼机要秘书叶子龙拿着彭总打来的电报找到了总理。总理考虑到主席正集中精力指挥朝鲜第二战役,且正患感冒,决定将电报压一压。第二战役胜利结束后,叶子龙才鼓足勇气,对主席讲出了噩耗。毛主席浑身一抖,沉默良久,发出一声催人泪下的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啊!”毛主席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儿子,这是他个人巨大的悲痛。 第四:南水北调的问题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高瞻远瞩地提到了关于“南水北调”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1952年10月末,毛主席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河南省巡视黄河,10月30日下午,毛主席一行人经山东德州来到河南开封附近的黄河岸边。在巡视黄河的过程中,毛主席对陪同他的治理黄河委员会副主任王化云提出这一问题。王化云说:“南水北调,工程量会很大。”毛主席坚定地说:“工程量再大,也要想办法办成这件事。”并强调,“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都应当认真去办。” 从1962年夏季开始,国务院便将毛主席的这一“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提上了工作议程。经过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的上百次实地考察和十多年的科学论证,由于多方面原因,“南水北调”工程一直处于“考察”和“论证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南水北调”工程才进入了实质性的勘测、考察和规划施工阶段。而此时,毛主席已经逝世近20年了。 第五:祖国没有统一 毛主席一生都心系祖国的统一大业。台湾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件大事。 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始终未能实现完全统一。毛主席一直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一定要解放台湾。他始终没有放弃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无论是在建国初期面对美帝国主义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是在后来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毛主席都以坚定的立场和顽强的意志,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曾多次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然而,直到他逝世,祖国统一的大业仍未完成。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之一。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