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对杨振宁先生的议论,像没散的雾,飘了好些年。有人说他的学术成就被吹

体元说球 2025-10-18 17:49:41

近年来,网络上对杨振宁先生的议论,像没散的雾,飘了好些年。有人说他的学术成就被吹得过头,有人骂他“鸡贼”——看国内发展好了才回来,更刺耳的是“不爱国”的指责:“钱学森、邓稼先都回来了,就他躲在国外享福”。如今先生归道山,再掰扯这些是非,倒不是要辩个输赢,只是该还历史一个真切的模样。 先说说最核心的学术成就,这从来不是“吹捧”出来的。2000年《自然》杂志评人类史上最伟大的20位物理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在前,杨振宁排第18位。这份名单里,他是唯一的中国人,直到他离世前一天,仍是这20人中唯一在世的。 能和这些科学巨匠并肩,靠的不是虚名。他35岁就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拿诺贝尔奖,奥本海默说这一发现“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更厉害的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能和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提并论,后来直接催生了六个诺贝尔奖。弗里曼·戴森评价他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这样的评价,是同行给的,是科学史给的,不是谁吹得出来的。 再聊聊“爱国”这个最容易情绪化的话题。拿他和钱学森、邓稼先对比本身就不公平,选择从无高下,只是路径不同。杨振宁曾坦言,当年加入美国国籍是“痛苦的决定”,父亲直到临终都没真正宽恕他,这份愧疚藏了一辈子。 1971年中美关系还没解冻,他就顶着风险回国访问,成了架设中美学术交流的第一人,受他影响,大批华裔学者跟着回国探访。那时候国内科研条件有限,他在海外募集资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他向国家提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帮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建研究机构,组织全美华人协会捍卫祖国尊严。 2003年他搬回北京,把住所取名“归根居”,赋诗以“东篱归根翁”自勉。到清华后,他捐出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把创办高等研究院当成“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邓稼先曾给他写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八个字早已说明一切——他们都在为祖国做事,只是战场不同。 至于晚年的婚姻,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的是围观者的狭隘。杨澜专访他们时,见多识广的主持人反而被这对夫妇的气场压住——那种不在乎外界杂音的笃定,不是装得出来的。 杨振宁特意声明签了婚前协议,翁帆百年后只得到一套房子,这份无奈的澄清,不过是想堵住那些“为钱结婚”的揣测。两情相悦,明媒正娶,连他的三个子女都送上祝福,外人又有什么资格跳脚指责?感情里的冷暖,从来只有当事人知道,键盘前的义愤填膺,大多是庸人自扰。 有人说,把杨振宁当普通老人就好。这话对也不对。他确实真实,百岁高龄仍对科学像孩子般好奇,会为捍卫祖国尊严发脾气,食人间烟火。但他又绝不普通,他的理论改写了物理学史,他让中国人相信“我们也能做顶尖科学”,这份精神力量,滋养了一代科研人。 如今先生驾鹤西去,当我们再提起他的时候,该记住的不是那些非议,而是《自然》榜单上的名字,是“归根居”里的坚守,是“千里共同途”的赤诚。 先生走好,他早已把名字刻进了科学的星空,刻进了家国的记忆里。[祈祷][祈祷][祈祷]

0 阅读:14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