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的三座“珠峰”: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到底牛在哪? 要是把人类搞懂自然规律的过程比作爬一座超级大山,那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就是站在山顶的三个人。他们没一起登山,却在不同年代,分别帮我们把这座叫“物理学”的山,从山脚挖到山腰,再推到能看见宇宙全貌的山顶,少了谁,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都得缺一大块。 牛顿:把“天和地”拧成一根绳的人 300多年前,大家还觉得“天上的规矩和地上不一样”——月亮绕地球转是“神仙安排”,苹果掉地上是“本来就该这样”,两者八竿子打不着。直到牛顿站出来说:“不对,它们是一回事!” 他用三个简单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再加上一个“万有引力”,把天上地下的运动全说通了:行星绕太阳转,是因为太阳在“拉”它们;苹果掉地上,是因为地球在“拉”苹果,只不过力气大小不一样。就像你甩绳子转圈,绳子的拉力让小球绕着你转,引力就是宇宙里看不见的“绳子”。 更厉害的是,这套理论能“算准未来”——比如预测行星啥时候会跑到哪个位置,甚至能算出以前没发现的行星。后来的蒸汽机、火车、钟表,全是照着他的理论造出来的。可以说,没有牛顿,我们可能还停留在“靠经验过日子”的时代,连简单的机械都搞不明白。他就像给物理学这座山打了个地基,后面的人都得踩着他的成果往上走。 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揉碎了的人 到了20世纪,大家发现牛顿的理论不够用了——比如光的速度为啥不管怎么测都不变?水星绕太阳转的轨迹,为啥和牛顿算的有点偏差?这时候爱因斯坦站出来,说:“咱们得换个角度看世界。” 他先提出“狭义相对论”:以前大家觉得时间是匀速走的,空间是固定不变的,但其实不是——你跑得越快,时间过得越慢,你身边的空间还会“压缩”。更吓人的是,他说“质量能变成能量”,还给出了公式E=mc²。后来造原子弹、建核电站,靠的就是这个公式,相当于他把“物质里藏着的巨大能量”给指出来了。 十年后他又搞出“广义相对论”,把“引力”的本质也改了——以前觉得引力是“拉”,他说其实是“时空被压弯了”。就像你把铅球放在弹簧床上,弹簧床会陷下去,旁边的小球就会顺着凹陷滚过去,地球绕太阳转,就是太阳把周围的时空压出了一个“坑”。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水星轨迹的偏差,还预言了“黑洞”“引力波”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天文学家观测宇宙,全靠他的理论当“地图”。他相当于把物理学这座山的“山顶”抬高了一大截,让我们能看到宇宙更深处的样子。 杨振宁:把“微观世界的规矩”理清楚的人 爱因斯坦晚年想把宇宙里的力都统一起来,没成功。后来杨振宁接了过来,他解决的是“更小的世界”的问题——比如原子、粒子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它们之间的力是怎么运作的? 他和米尔斯搞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刚开始很多人觉得“这就是数学游戏,没用”,结果后来发现,这套理论能把宇宙里的三种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都“统一”起来,就像给微观世界定了个“通用规矩”。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夸克”“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上帝粒子”),都是靠这套理论算出来,再被实验验证的。 还有他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简单说就是“左手和右手不一样”——以前大家觉得物理规律是“镜像对称”的,比如左手做的动作,右手反过来做,规律应该一样,但杨振宁说在微观世界里,不是这样的。这个发现一下子让物理学家们“醒了”,后面很多研究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现在我们用的核磁共振仪(医院拍片子用的)、手机里的芯片,背后都有他理论的影子。他相当于把物理学这座山的“细节”补全了——以前我们只知道山顶大概的样子,他帮我们把山顶上的石头、树木都看清楚了,还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怎么长出来的。 这三个人,就像接力赛的三棒选手:牛顿把“怎么跑”的规矩定好,爱因斯坦把“跑道的样子”改了,杨振宁把“跑道上的小石子都弄明白”。他们没见过面,却一起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从“猜”变成“算”,从“看表面”变成“挖本质”。要是没有这三座“珠峰”,我们现在可能还搞不懂手机为啥能通电话,更别说去探索黑洞、造太空飞船了。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祈祷][祈祷][祈祷]
物理学的三座“珠峰”: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到底牛在哪? 要是把人类搞懂自然
体元说球
2025-10-18 17:49:51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