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12年,蒋英在北京逝世,葬礼十分隆重,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可是,却有人却认为蒋英得到高规格的待遇,是因为科学家丈夫钱学森。 17岁那年,蒋英就跟着父亲蒋百里跑遍欧洲,最后考进了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即便后来二战的炮火打到了欧洲,这个中国女孩也没停下脚步。 到了1943年,她直接在瑞士的国际音乐节上拿下女高音第一名,成了头一个获此殊荣的东亚歌唱家,而她带回中国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标准。 1947年在上海兰心大剧院,她开了归国后的第一场独唱音乐会,音乐会持续整整三小时,蒋英凭借着16首中外名曲,技惊四座,连她的表弟金庸都忍不住赞叹,那嗓音简直“声震屋瓦”,是真正的大歌剧派头。 但她很快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放弃了演唱,把自己的舞台从聚光灯下搬到了三尺讲台,1959年,她被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了声乐系的一名老师。 那时候国内教材匮乏得可怜,她就亲自上手编译,一点点把欧洲古典声乐的严谨体系,从自己的头脑里移植到中国的课堂上。 她翻译《歌唱音响学》,撰写《欧洲声乐技术和它的发展》,把零散的经验变成了系统的知识, 在教学上,她不光讲理论,更手把手地示范。 为了让吴雁泽理解什么叫“天鹅绒般”的柔软音色,她干脆让他去摸自己的大衣,用触觉去感受声音的质感,不仅如此,她还懂得如何去塑造学生的内心。 当学生祝爱兰遇到瓶颈情绪崩溃时,她没有责骂,反而让她停课回家,自己想清楚,这种对人心的观察比任何技术指导都来得深刻,她的学生赵登营也记得,老师教的不只是唱歌,更是怎么做人。 她自己的生活,朴素到了极致。家里的陈设几十年不变,穿旧衣服,连袜子破了洞都要自己补好。可对待学生,她却无比慷慨。每次上课前,都会准备好茶点;学生姜咏家境困难,她就长期免费为他授课。 这份无私和坚韧,不仅体现在她的为人处世上,更贯穿了她的一生,丈夫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了五年,后来又常年“消失”在国家科研项目中,是她一个人扛起了所有家务,陪伴并支持着他。 晚年,严重的头痛病折磨着她,每上一节课,就得卧床三天才能缓过来,但只要有学生求教,她从不拒绝,她曾说,自己的艺术滋养了钱学森的科学思维,其实,他们是两个独立世界的巨人在彼此的影响下相互成就。 2012年2月5日,蒋英在北京301医院走完了92年的人生,她的告别仪式上没有哀乐,而是她生前最爱的亨德尔咏叹调——《绿树成荫》。 而那面覆盖在她身上的党旗,并非附属于谁的光环,而是对她这位艺术家、这位中国声乐教育奠基人一生奉献的最高认可。 信源:著名女高蒋英逝世 钱学森:她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新闻晨报
[微风]2012年,蒋英在北京逝世,葬礼十分隆重,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可
千浅挽星星
2025-10-18 16:52: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