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反复来中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以前提起奥运会,那可是各国抢着要的香饽饽,谁能办上都觉得特有面子。可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多躲着走,连咱们中国也没了当年申办的热情。 其实不是大家不爱体育了,问题多半出在国际奥委会(IOC)身上,当年咱们办北京奥运会时,就没少受他们的气,现在想想,不愿再办也有这层原因。 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前,IOC的委员们一次次来考察,挑毛病的架势就像在鸡蛋里挑骨头。场馆建设要按他们的标准来,哪怕有些要求在咱们看来没必要,也得照着改;细节到志愿者培训、媒体服务,甚至城市里的交通标识,都要反复检查,稍有不合意就提意见。 那段时间,为了达到他们的要求,多少人加班加点,生怕哪点没做好影响申办。不是说注重细节不对,但那种带着审视甚至挑剔的态度,确实让参与其中的人觉得身心俱疲,好像咱们怎么努力都难让他们完全满意。 后来就算办成功了,北京奥运也成了个特例——咱们靠强大的体制和动员能力实现了盈利,鸟巢、水立方至今还能好好运营。 可其他国家没这么好的条件,大多掉进了IOC挖的经济陷阱里。IOC把赚钱的活儿都攥在自己手里,巨额赞助费、品牌授权费他们分走大头,给运动员的奖金却连总收入的5%都不到,主席年薪比好多金牌选手一辈子挣的都多。 而主办方呢?不仅要承担超支风险,1972年后的奥运会平均超支150%,索契花了510亿,巴黎预算还在涨,赛后场馆还可能成累赘,雅典九成场馆荒废,里约亏损拖垮财政,这些钱最后都得老百姓买单。 除了经济上的不公,IOC在规则上的双标更让人不舒坦。就说咱们的优势项目,乒乓球厉害,他们就把球改大、改计分法;跳水梦之队拿牌多,就取消预赛成绩带入决赛的规则;举重项目也被限制报名名额,明摆着就是不想让咱们一直赢。 更让人不服的是政治上的偏向,俄罗斯因为兴奋剂被禁赛,以色列身处冲突却能正常参赛;巴黎奥运前,中国游泳队10天被药检200多次,这种针对性的操作,谁看了心里都不是滋味。 所谓的“公平竞技”,在IOC这里好像成了可以随意调整的幌子。 现在咱们不愿再办奥运会,还有个重要原因是观念变了。2008年时,咱们想通过奥运向世界证明自己,现在早不需要靠一场盛会来刷存在感了。 国家的重心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儿上,老百姓也更关心民生——把办奥运的钱用来修地铁、改善医疗、提高教育质量,不比办半个月的盛会更值? 就像之前的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成本低、效果好,大家更关注何冰娇送徽章、冯紫琪带伤完赛这些温暖的瞬间,而不是非得拿多少金牌。 反观IOC,面对越来越多国家不愿申奥的情况,只搞些不痛不痒的改革,根本没解决核心问题。 他们还是没搞明白,奥运会的本质是体育精神,不是IOC赚钱的工具,也不是给主办方添堵的麻烦事。如果一直抱着这种不平等的态度,继续双标、甩锅,愿意接棒的国家只会越来越少。 说到底,咱们不愿再办奥运会,不是不热爱体育,而是看透了IOC的行事逻辑——既想占便宜又不愿担责任,还总带着偏见挑三拣四。 要是IOC不彻底改变,不把主办方和运动员的利益真正放在心上,这百年奥运圣火,恐怕真要慢慢黯淡下去了。
全红婵要冲击全运会金牌,正在练习5255B难度系数为3.8,广东省队教练组透露,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