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代价或许要来了。环球时报社评发表社评称:荷兰或许要为其无理行为付出代价,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大国维护合法权益的决心与能力。 不得不说,荷兰想着的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不仅强行夺走了中资企业的掌控权,还在光刻胶上闹幺蛾子。 阿斯麦本来靠卖造芯片的关键机器赚了不少中国市场的钱,后来跟着美国的步调,不仅新的机器不让卖,连已经卖出去的旧机器维修、换零件都要政府批准。 那些机器构造精密,离不开定期维护,阿斯麦自己也清楚中国市场的分量,之前营收里占了很大一块来自中国,但架不住政府跟着别人施压。 这么干的结果很明显,中企肯定要自己想办法造替代设备,等国内的机器能顶用了,阿斯麦再想回头可就难了。 贸易领域的动作也没停,欧盟本来计划好几年后才对跨境包裹征税,荷兰却着急忙慌地想提前动手,专门盯着来自中国的包裹。 作为欧洲的物流枢纽,鹿特丹港每年要过手大量中国货物,这么着急征税,无非是想多赚点钱,还怕货物跑到其他港口去。 可他们没算明白,真要是加税加得太狠,中国商家完全可以把货物转到汉堡、安特卫普这些港口,到时候鹿特丹港的地位就得打折扣,本来靠物流吃饭的地方,偏偏要给自己的生意设障碍,实在不明智。 这些行为背后,全是跟着别人的政治步调走,把经济和商业规则抛到了脑后,荷兰一直号称自己是贸易立国,讲究市场规则和技术中立,现在却完全变了样。 安世半导体被收购后,给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和税收,研发投入也涨了不少,所谓的安全风险根本拿不出实锤证据,光刻机管制更是自断财路,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去配合别人的封锁政策。 代价其实已经在慢慢显现了,安世半导体七成的产能都在中国,中方出台出口管制后,荷兰本土和欧洲的生产线马上面临缺件停摆的风险,那些依赖安世芯片的汽车厂商已经开始慌了。 鹿特丹港虽然去年集装箱吞吐量略有增长,但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让不少货主开始考虑备选方案,真要是货物分流,损失可不小。 更严重的是信誉上的打击,荷兰这么一搞,等于告诉全世界,在当地做生意,合同和股权都不算数,政治说翻脸就翻脸,以后外资再想往荷兰投钱,肯定要多掂量掂量。 作为欧盟的重要国家,这种单边行动还破坏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协调性,让本来就复杂的中欧经贸关系更添堵。 战略上的亏吃得更大,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看似能得点短期好处,实际上把自己的自主决策权丢了,中国在绿色科技、数字经济这些领域有大量合作机会,荷兰偏偏要把路堵死。 而且造芯片、搞高端制造离不开各种关键资源,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供应能力有目共睹,脱离了这些支撑,荷兰的高端产业链迟早要出问题。 中方的反制也不是闹着玩的,安世的出口管制直接打在对方的痛点上,毕竟产能握在自己手里,在关键资源领域的管控也在加强,那些依赖这些资源的荷兰企业早晚会感受到压力。 更重要的是,国内的替代技术一直在进步,造芯片的关键设备和零件都在慢慢实现自主,以后对外界的依赖会越来越小,到那时候,荷兰再想恢复合作,主动权可就不在自己手里了。 荷兰以为跟着强者站队就能稳赚不赔,却忘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在哪里,贸易和技术合作讲究的是互利共赢,靠政治手段抢夺资产、封锁技术,短期内可能能讨好别人,但长期来看,丢了市场、坏了信誉、断了合作机会,这些损失根本没法用短期利益弥补。 评论区猜猜,荷兰要是真因为这些动作亏了大钱,会不会回头找补?
我就知道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无理抄家后一定会付出代价,环球时报发文称荷兰强硬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