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生 美联储对外宣布了 10月18日 ,美联储穆萨莱姆表示,如果就业面临更多风险,且通胀得到控制,可能支持再次降息的路径。美联储不应预设路线,必须谨慎行事;美联储尚未完成通胀任务。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既想降,又不敢降”。但细想之下,正是当下美联储最真实的写照:一边是疲软的就业市场,一边是尚未驯服的通胀,政策如同在高空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衡。 就业:数据缺失,但信号拉响 由于联邦政府部分停摆,9月非农数据“爽约”,官方就业图景暂时模糊。但企业端的信号已不容忽视——招聘冻结、裁员频发、岗位减少,连招聘平台上的活跃度都在下滑。8月非农仅增3万人,失业率小幅回升,劳动参与率也出现波动。有打工人在社交平台吐槽:“投了50份简历,一个面试都没有,现在找工作比考公还难。” 穆萨莱姆也承认,劳动力市场正在“有序放缓”,甚至指出,由于移民增加,当前每月只需新增几万个岗位就能维持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低增长背后,是企业信心不足和经济动能减弱的隐忧。 通胀:表面降温,暗藏风险 很多人看到通胀从9%一路回落到3%左右,以为“最坏时候过去了”。但核心通胀,尤其是服务价格和房租,依然顽固。8月核心PCE仍在2.9%,距离2%目标仍有距离。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正在悄悄推高物价。有研究显示,当前约10%的通胀压力来自关税,而这一影响可能持续到2026年下半年。 一位财经博主直言:“现在不是通胀高不高,而是它会不会‘死灰复燃’。一旦工资和物价形成螺旋,美联储就得重新踩刹车。” “谨慎”二字,藏着多少纠结? 穆萨莱姆口中的“谨慎”,说白了就是怕“一放就热,一收就冷”。降息太快,通胀可能卷土重来,老百姓的钱包又得缩水;不降息,企业融资成本高,裁员风险加大,普通人饭碗不保。 美联储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市场普遍押注10月降息25个基点,但像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施密德等“鹰派”仍持保留态度,担心过早放松会前功尽弃。甚至有官员私下抱怨:“市场现在把降息当成福利,可我们是在防风险,不是发红包。” 没有完美选择,只有动态平衡 目前市场对10月降息的预期已超九成,但美联储真正要做的,不是迎合预期,而是守住底线。在就业与通胀之间,没有一劳永逸的解法,只有持续观察、灵活应对。 这场政策“走钢丝”,考验的不仅是数据判断,更是对经济节奏的拿捏。毕竟,走得好,是软着陆;走不好,就是两头踩空。
就在刚刚美联储突然宣布10月17日,美联储研究人员爆出个大新闻:截至2024
【16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