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秋收的报道引来了众多吐槽甚至是强烈批评。 这篇报道带着喜悦的笔调向

紫南与趣事 2025-10-17 12:37:09

一篇关于秋收的报道引来了众多吐槽甚至是强烈批评。 这篇报道带着喜悦的笔调向大家报喜说,秋粮作物及经济作物已基本收获完毕,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几的收获率。 当我想看看全文时,点击几次可能已经被下架。 今年先是大旱,玉米等秋粮作物的叶子被骄阳烤焦或烤的卷曲的图片大量的被推送到眼前,有的地里存活的庄稼稀稀拉拉... 大旱之后便是历时一个多月的绵绵秋雨,低温多雨加上缺少日照,好不容易活过来的秋作物便没有像通常那样籽粒饱满,这也就算了,到了秋收时节,老天却偏偏不给你机会。 不知那篇报道的作者是否见过农民把裤腿挽到膝盖处踩在水淹脚脖的地里拔花生的场景,我见过。 不知那篇报道的作者是否见过本就籽粒稀疏的玉米因为无法收割而在地里发霉的场景,我见过。 一堆堆抢收的芝麻通体乌黑直接成了有机肥,这场面想必他也没见过。 农民不易,你说人定胜天,有时还真不是,最起码现在的农民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天吃饭。 旧社会时,农民没有良种,没有化肥,没有深耕的机具,大多没有灌溉的能力,所以那时的粮食产量低到你不敢相信,如果谁家的小麦一亩地收了200斤,都会成为左邻右舍啧啧称道的对象。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给本省下拨过抗旱资金,前不久又下拨了秋收资金,尽可能的帮助农民抵御天灾。 我们有幸生活在党领导的新社会,要是在旧社会,很多农民都要闹饥荒,延伸到城市,必然是粮价飞涨,人心惶惶。 过去我在一篇短文里说过,作家演员要深入生活,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这样才能创作出真实反映生活,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而作为媒体人,你写的不是小说,而是客观真实容不得半点想象的新闻报道,所以更应该下去转一转看一看。

0 阅读:1
紫南与趣事

紫南与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