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核潜艇能长时间待在水下?核潜艇本身是个死物,要是没人待着,它可以一直待在海底没问题。 常规潜艇水下走不了多远就得冒头,因为靠的是柴油机和蓄电池,柴油机干活必须要空气,电池电用完了也得浮上来充,等于每隔一段时间就主动暴露一次,在实战里风险特别大。 核潜艇完全是另一个路数,动力来自核反应堆,核燃料发生反应产生热量,这些热量把水变成蒸汽,蒸汽推动机器转起来,既能让潜艇前进,又能发电。 整个过程根本不用空气参与,这就从根上解决了上浮的刚需。 核燃料的能量密度高得离谱,加一次能用好几年,不用总想着补充燃料,这也是长时间潜航的基础。 光有动力还不够,里面的人要活着,就得有能维持生存的环境,水下没有新鲜空气,核潜艇里有专门的制氧设备,靠电力把海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氧气送到各个舱室,氢气收集起来再排出去。 这种方法特别耗电,但核反应堆供电充足,常规潜艇根本用不起。 除了制氧,空气里的废气也得处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有设备运转、材料挥发出来的各种怪味甚至有毒气体,都有专门的装置吸收过滤。 曾经有潜艇因为汞蒸汽泄漏,整个艇都出了意外,所以现在对这些气体的控制严得很,连艇上用的油漆、绝缘材料都得专门挑选,避免释放有害物质。 淡水也是个大问题,人要喝要洗,设备也得用,核潜艇上有海水淡化的设备,靠核动力提供的热能把海水里的盐分去掉,变成能直接用的淡水。 用过的废水还能回收处理再利用,尽量减少浪费,吃的东西则以耐储存的为主,冻干食品、罐头这些占了大多数,再配上冷藏设备,能撑上几个月。 潜艇本身的构造也得扛住深海的压力,外壳用的是高强度的合金钢,能承受几百米深的水压,不然在水下早就被压瘪了。 下潜和上浮靠的是压载水舱,要下去就往舱里灌海水,增加重量,要上来就用压缩空气把海水排出去,减轻重量,在水里保持固定深度,就靠微调压载水量和调整水平舵来实现。 但千万别以为核潜艇能在水下无限期待着,现实里的限制可不少,最主要的是人的承受能力。 潜艇里空间狭小,一片漆黑,见不到太阳,也没法和外界自由联系,长时间待在这种环境里,人很容易烦躁、焦虑,睡眠也会出问题,时间长了生理和心理都扛不住。 有记录显示,最长的潜航也就三个多月,而且那还是极限测试,平时执行任务根本不会待那么久,一般两周左右就得考虑上浮或者回港。 设备也需要维护,再耐用的机器,长时间高强度运转也会出损耗,有些零件得定期检查更换,总在水下没法做这些保养。 还有那些消耗品,比如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药剂、食物,就算再省着用,也有吃完用完的时候。 核反应堆本身也不是永远不用管,燃料棒到了期限得换,平时也需要维护,这些都得回到基地才能进行。 核潜艇也有自己的小烦恼,核反应堆运行的时候,里面的主泵会产生噪音,相比之下常规潜艇在水下静音效果反而更好。 造一艘核潜艇的成本高得吓人,后续的维护、人员培训费用也不是小数目,还得考虑国际上的各种限制,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玩得转的。 所以说,核潜艇能长时间潜航,是核动力、生命保障、船体构造等一堆技术凑在一起的结果,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但它终究不是水下永动机,人的极限、设备的损耗、物资的储备,都是绕不开的坎。 这些限制也恰恰说明,再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操作,人的因素永远是最关键的。
核动力。最近有国外媒体公布了一组卫星航拍图,据说是我国已经下水、正在舾装的小型核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