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凭票抢购的月饼,2010年前后沦为搭售奢侈品的天价礼盒,如今却陷入“送不出、吃不下”的尴尬——这背后是消费逻辑的深刻迭代。 月饼的“奢侈品”标签本是畸形产物。计划经济时期原料稀缺,月饼成了稀缺犒赏;2000年后,商家拿捏“送礼人不吃”的心理,用占成本超40%的豪华包装“卖空气”,甚至通过“月饼券游戏”将其变为金融道具。八项规定的落地刺破幻象,500元以上礼盒占比从7.2%降至1.8%,平价产品成主流。 “没人吃”并非销量滑坡(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325亿元),而是供需错位。73%消费者优先关注健康,高糖高油的传统月饼让年轻人却步,且零食选择多元使其失却不可替代性,仅三成消费者为自吃购买。供给端创新跑偏,猎奇馅料与伪健康概念加剧信任危机,节日仪式感淡化更让其沦为“鸡肋”。 破局关键在回归食品本质。低糖、无糖月饼销量分别增长28.7%、35.2%,药膳月饼等健康品类受青睐;流心月饼占比升至22.3%,散装产品推动月饼日常化;博物馆文创联名、简约包装产品因文化内涵与实用性走红。 从稀缺品到奢侈品再到日常食品,月饼变迁折射消费从“物质短缺”到“理性务实”的轨迹。所谓“没人吃”的是套路,当月饼重拾真材实料与情感温度,便能延续千年团圆滋味。
上世纪80年代凭票抢购的月饼,2010年前后沦为搭售奢侈品的天价礼盒,如今却陷入
落笔花
2025-10-16 14:04: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