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3个诺贝尔奖领先,但是科技实力却被中国反超!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及其两位同事。这使日本的诺贝尔奖总数增至30个,其中科学类奖项达23个。相比之下,中国仅在10年前获得了一个科学类诺奖。 坂口志文,1951年出生在日本长浜市,1976年从京都大学拿到医学学位,1982年获得博士。早期他专注免疫学,1987到1989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回到日本后,他在京都大学组建团队,1995年通过实验确认调节性T细胞的存在,这种细胞能控制免疫反应,避免过度攻击自身组织。2003年在大阪大学,他和团队鉴定出FOXP3基因,这个基因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他的工作奠定免疫耐受基础,推动相关疾病治疗进展。 这个奖项让日本科学诺奖达到23个,总数30个。中国科学类只有2015年的屠呦呦一个。诺奖的延迟性很明显,坂口的成果从1995年起步,到2003年深化,获奖时已过去多年。科学奖平均滞后20年左右,表彰的多是上世纪末的发现,跟现在科技赛道没太大关系。 当下看创新,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是硬指标。2024年,中国提交70160件,全球第一。日本48397件,比前年降1.2%,连续两年下滑。全球前十申请者,中国华为一家6600件,宁德时代也上榜。日本企业大多在减,三菱电机比2023年少196件。中国专利含金量高,受多国保护,体现实际创新力。 研发投入差距拉大。中国2024年研发经费3632.68亿元,增长8.3%。日本2021年18.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053亿元,不到中国三分之一。2022年日本研发总支出约1840亿美元,中国已超7000亿美元。日本研发占GDP比例3.3%,中国2.54%,但中国试验发展部分占比大,转化成产品快。数据显示,中国试验研究与GDP相关系数0.75,日本0.56,说明中国效率更高。 高科技产业,中国优势突出。光伏制造,中国份额超80%。风电设备,中国市场份额约50%,涡轮机生产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中国全球份额60%,2024年电动车出口创纪录,电池和整车占大头。 2024年气候变化相关论文全球7.7万篇,中国1.7万,美国1.4万,日本少得多。中国科学院发表4000篇,机构前十占八席。2022年中国高引用论文超过美国,被引次数领先,质量提升快。日本论文积累厚,但数量和影响力落后。 日本科技体系有韧性,基础研究资助稳定,积累深厚。但转化慢,没跟上产业节奏。中国靠大投入、市场规模和人才队伍,实验室成果快速变产品。在新能源、AI等领域,中国领跑,日本守住材料科学部分优势。 日本诺奖多,代表过去荣耀。中国反超靠当下实力,专利、投入、产业数据摆在那。未来怎样,还得看创新,但中国稳得住。
2025年诺贝尔科学奖项尘埃落定,获奖者名单被美日英法等G7国家包揽,中国身影依
【78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