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武将节度使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比赌徒还要执着。哪怕输到地盘都没有了还是死硬无比,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晚唐的政局早已不是一盘棋,而是一堆散沙,中央政府形同虚设,皇帝经常连自己宫里的饭都吃不饱,地方节度使却一个个像独立王国的君主一样活得风生水起。 正常情况下,一个地方军阀在看到中央如此羸弱、各地兵变民反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应该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见好就收,或者干脆自立为王。 但晚唐的节度使们不走寻常路,他们大多数反而更坚信自己能在这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哪怕身边的亲信早已离心离德,哪怕整个辖区只剩下几座城池,哪怕皇帝根本不认他们的合法性,他们依旧要死撑到底。 这种现象不是简单的忠诚或者顽固可以解释的。比如李克用这个人,他原本是沙陀族的将领,在唐末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他的地盘在今天的山西地区,可以说是个战略位置非常尴尬的地方,东不能控幽州,南不能下洛阳,西北又是吐蕃和党项的地盘,四面受敌。 但他偏偏靠着极强的军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这片焦土之上硬生生熬过了唐末最混乱的几年。 他既不主动投降各方势力,也不急于称帝自立,而是持续维持着一套看似摇摇欲坠但还能运作的行政体系。 更重要的是,他在唐朝灭亡之后,依然坚持打着“奉唐”的旗号,一边攻打其他割据势力,一边继续为“复兴”唐朝而战。 虽然后人普遍认为他是为了为自己的儿子李存勖铺路,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当时表现出一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执着劲。 当然,不能否认有些节度使确实是头铁,像朱温这种人,他就是个典型的“有实力就要上桌”的类型。 他从黄巢军中起家,后来又倒向唐廷,逐步吞并其他节度使的地盘,最后干脆篡唐自立,建立后梁。 朱温的执着带有更强烈的功利色彩,但他在面对其他节度使时展现出的那种不容置疑的强硬态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局势的整合。 可惜的是,他的后继者没有他那股狠劲,后梁很快也陷入动荡。但从朱温在位时的操作可以看出,晚唐节度使的执着并非盲目,而是有着深层的战略考量,即便是表面看起来像是“死磕”,实则往往是对未来局势的某种预测和博弈。 为什么这些节度使会有如此强烈的意志力?一个原因是制度本身。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为了依靠地方力量平定叛乱,给予节度使极大的自主权,从财政、军队到人事几乎可以完全自理。 这种自主权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收回。节度使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意识”,他们不再视自己为朝廷的臣子,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独立王”。 既然是王,就要有王的担当和底气,哪怕是最后一兵一卒,也要死守到底。另一个原因是文化心理作祟。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讲究气节、讲究操守,哪怕是武将出身,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选择“死战不退”不单是军事判断,更是道德选择。 晚唐节度使的这种精神,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功名利禄。他们之所以能在乱世中保持某种执拗的坚持,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轻重缓急,而是他们知道一旦放弃,不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地区、整个体系的崩塌。 因此,他们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依旧咬牙坚持。这种精神,虽然未必带来了实际的胜利,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在大厦将倾之时,仍然有人不愿随波逐流。 他们的执着不是盲目,而是一种对责任、对信念、对历史的固守。虽然他们最终未能阻止唐朝的灭亡,也未能带来真正的统一和和平,但他们的精神却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陕西出土一墓志,揭露了1320年前武则天的兽行,史书果然没有骗人。1995年,西
【10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