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语出惊人,他表示人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差距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 中国AI界正上演着一出,速度与迷惘交织的大戏,以“全华班”著称的DeepSeek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28岁,他们用惊人的效率,追赶着世界顶尖水平。 然而其创始人梁文峰,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美AI的根本差距不在于时间,而在于原创与模仿的模式之别,这种高效的追赶,究竟是通往桂冠的捷径,还是一条摆脱不了追随者宿命的循环路径? 这场关于效率的讨论,根源直指我们的人才结构与研发文化,我们每年培养的AI人才,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但一个微妙的细节是,DeepSeek团队的平均年龄,比美OpenAI团队年轻了不少,这群年轻的工程师在工程优化上能力超群,但在需要长期积淀的理论创新上,经验或许尚浅。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最顶尖的头脑流向了何方,在美国顶尖AI机构里,华裔研究员的比例之高,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研究员。 我们擅长优化现有方案,却如《经济学人》所言,缺乏定义一个全新问题的魄力,这就像19世纪我们可以仿造蒸汽机,却没能发明内燃机一样,个别团队的冲刺,并未能掩盖住,整个产业生态的“效率赤字”。 中国AI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年增长率连续多年超20%,表面一片繁荣,但现实是我们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仅仅是美国同行的三分之一,这种研发上的“内虚”,让个体的高效努力,难以汇聚成系统性的优势。 真正的差距体现在生态上,一边是斯坦福的实验室,每年能从企业界获得超过4亿美元的资金,并能优先拿到最新的芯片,另一边我们的许多团队,还在为算力发愁,硬件的鸿沟更是难以逾越。 今年国产寒武纪思元590芯片的实测推理效率,大约只有英伟达H100的37%,这种根本性的技术代差,不是靠优化就能轻易抹平的,那么出路何在? 或许应该重新定义“效率”,梁文峰的那句话点醒了很多人,既然我们可能永远也造不出最顶级的“发动机”(底层核心技术),那能不能另辟蹊径,去打造最智能的“汽车”(应用产品)? DeepSeek的开源行动,就是对这种新效率的探索,他们公开价值600万美元的模型权重,短短三个月,全球开发者就衍生出132个垂直应用,其GitHub代码贡献量甚至超越了Meta的Llama3。 这种用开放去高效构建生态的模式,与美国多部门下令禁用DeepSeek的封锁,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另一种力量,就像国产芯片,虽然通用性能有差距,但针对边缘计算优化后。 能将智能摄像头的识别准确率做到98%,还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程颇为相似,早期靠模仿日系车占领市场,但在新能源转型中,必须在电池管理等核心应用技术上,拿出原创东西。 要造出“智能汽车”,需要全新的“司机”,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360创始人周鸿祎也直言,市场最缺的是既懂AI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当我们的中学还在开设AI竞赛班时,已有美国中学生在GitHub上,发布开源框架,这提醒我们,教育的变革迫在眉睫。 中国的破局,不应是一场单纯追赶参数的竞赛,而应是一场从芯片设计,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生态重构。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语出惊人,他表示人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
云海澄碧翠
2025-10-15 17:55:56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