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对外宣布了 2025年10月15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近日的裁员行动中闹出大乌龙,原本计划裁员982人,结果因为“代码出错”,实际竟然发出了1760份裁员通知,导致778名员工被“误裁”。 这次裁员原本是基于机构结构调整与预算重组的需要,属于年度例行操作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执行阶段,由于内部自动化系统中一段旧代码未被及时更新,导致裁员通知批量发放时出现了数量上的严重偏差。 这类数字系统的“误操作”并非首次出现在美国政府部门中,但涉及人数之多、反响之大,实属罕见。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随后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了错误,并表示将纠正所有误发通知,同时对受影响员工表达歉意。 美国联邦政府近年来在行政数字化方面投入巨大,从电子政务平台到AI辅助决策系统,几乎每个部门都在加快“智能化”改造。 问题也随之而来:技术工具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一旦出现漏洞,其影响也会被放大数倍。这次误发裁员通知事件正是一个典型案例。 本来裁员本就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员工情绪波动、组织结构混乱,结果因为代码处理不当,直接让近八百名本不在计划内的员工陷入短暂的不安与焦虑。 从技术责任的角度看,这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一名程序员的失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内部审计报告显示,此番事件的根源在于,自动化系统未得到多层次审核,缺乏严谨的审查机制,导致问题出现。 在裁员名单生成到通知下发的整个链条中,几乎没有人为核验环节,全流程依赖自动化脚本。这种“过度自动依赖”在企业中早已被指出问题,但在政府系统中仍普遍存在。 事件发生后,美国媒体与公众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和吐槽。不少评论指出,这起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折射出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底层逻辑问题。 在高强度的数据化背景下,员工被当作“数字变量”处理,缺乏人性化考量。就连一些联邦员工工会也呼吁,应对现行裁员流程进行彻底评估,防止类似“数字乌龙”再次发生。 这次事件本身,不难看出美国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信仰”,即过度依赖技术手段解决行政问题,却忽视了系统背后的组织流程与责任边界的设计。 本质上,技术只是工具,真正决定一项制度运行效果的,仍然是制度本身的严谨性与可操作性。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这次“误裁风波”虽然看起来是一场技术失误,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政府治理中存在的深层问题。 综上所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失误,也不是一次普通的裁员风波,而是现代数字化治理体系里一次颇具代表性的系统性提醒。 素材来源:连夜裁员出乌龙 美国卫生部“误裁”778名员工 2025-10-15 07:13·财联社
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
【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