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名巴勒斯坦囚犯遭以色列驱逐到第三国,人权组织提出抗议 来源:土澳的生活 根据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的交换协议,首批巴勒斯坦囚犯于10月13日(周一)获释。 联合国披露,以色列此次释放的巴勒斯坦人员规模总计约1950人,除250名长期关押在以色列监狱的囚犯外,还包括约1700名在过去两年战事中从加沙地带抓捕的人员,其中多人曾被“强制失踪”。 作为对等条件,哈马斯及其他巴勒斯坦组织已释放20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这些以色列人返回后可直接恢复正常生活。 半岛电视台、法新社证实,区别于以色列被扣押人员的 “完整自由”,巴勒斯坦囚犯的获释附带了苛刻条件。巴勒斯坦囚犯媒体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至少154名获释者被明确告知“不得返回巴勒斯坦领土”,会被强制驱逐到第三国。 埃及官员在周一晚些时候透露,被以色列释放并驱逐的154名巴勒斯坦囚犯已经抵达埃及。 家属态度 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拉马拉,43岁囚犯穆罕默德·伊姆兰的家庭经历了从喜悦到绝望的落差。 他的兄弟雷德·伊姆兰向半岛电视台记者透露,此前以色列情报官员曾主动致电,明确告知穆罕默德将获释回家,并详细询问了他出狱后的居住安排,一家人为此准备了数周的团圆计划。 雷德说:“他2022年12月被捕后被判13个无期徒刑,能活着出来已经是奇迹。我们以为熬出头了。可周一早上收到的消息,像一盆冷水浇透了全家:他要被赶走。” 让家属更绝望的是,以色列控制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全部边境,意味着他们很可能连出国探望的机会都没有。 长期驻守约旦河西岸的半岛电视台记者妮达·易卜拉欣表示:“家属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送走,却连一条相见的路都没有。这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分离,对巴勒斯坦家庭而言是二次伤害。” 驱逐是非法的集体惩罚 多哈研究生学院公共政策副教授塔梅尔·卡尔穆特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强制驱逐的合法性存在严重争议。 他解释,这些被驱逐者均为巴勒斯坦公民,无其他国家国籍。 “他们只是从以色列的监狱里出来,又被扔进了一个更大的‘牢笼’。在陌生国家面临身份困境和活动限制,本质上仍是不自由的。“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是对公民权利的公然侵犯。” 卡尔穆特分析,以色列的驱逐决策存在双重目的:一方面削弱哈马斯等组织的“舆论胜利”,因为被驱逐的囚犯无法参与巴勒斯坦本土活动,自然难以成为象征符号;另一方面通过“地理隔离”切断这些人未来的政治参与可能。 他说:“对以色列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选择:既完成了交换协议,又消除了潜在的‘反对力量’,代价却是巴勒斯坦家庭的破碎。” 截至发稿,已有多个国际人权组织对此次驱逐提出抗议,认为其违反《日内瓦公约》中“禁止强制迁移平民”的条款。 以色列方面尚未对此作出回应,154名巴勒斯坦囚犯的最终去向及家庭团聚的可能性,还处于未知状态。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就在刚刚以色列宣布了10月13日,以色列宣布:将释放的1966名(此前也有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