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猛料!英媒通告全球:美国暗中支持乌对俄的袭击,引爆国际舆论 来源:国际大表姐 英国《金融时报》和路透社的一则联合报道,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本就波涛汹涌的国际局势。报道指出,美国近几个月来一直在暗中协助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的能源设施发动远程打击,目标直指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这一消息,不仅撕下了某些国家“不直接参与冲突”的伪装,更将大国博弈的阴暗面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精准”的情报与“模糊”的界线 根据报道,美国的支持并非停留在口头或常规武器援助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战术核心。美情报部门为乌方提供了包括袭击路线、飞行高度、时间选择乃至目标决策等关键信息,确保乌克兰的无人机能够像手术刀一样,精准避开俄防空系统,打击远离前线的炼油厂等核心能源资产。 三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密切参与了所有规划阶段”。一位美国官员的表述颇为“巧妙”:乌克兰选定目标,美国则提供其“薄弱环节”的情报。更有消息指出,美国甚至为乌克兰设定了“优先打击目标”。这种合作模式,堪称“你动手,我指路”,将“代理人战争”的协同性提升到了新高度。 自今年夏天开始,这种情报支持悄然加强。7月,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通话后,高精度情报开始流向基辅。而本月初,美方更是在考虑是否提供远程导弹的同时,明确表示将提供俄腹地能源基础设施的情报,并敦促北约盟国效仿。 “不承认”的参与与“显而易见”的事实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如此详实的报道,白宫、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乃至俄罗斯外交部均选择了沉默。这种集体“不予置评”,本身就像是一种无声的确认。 然而,莫斯科方面此前并非毫无察觉。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北约和美国利用整个体系向乌克兰传递情报的行为“显而易见”。如今,英媒的报道无疑为俄方的指控提供了重磅注脚。美国一方面公开强调避免与俄发生直接冲突,另一方面却暗中深度介入对俄本土关键设施的打击,这种战略上的“模糊”与行动上的“清晰”,凸显了其外交政策的矛盾性与冒险性。 目标何在?削弱经济与“以打促谈” 为何要冒如此风险?《金融时报》点明了美方的战略意图:削弱俄罗斯经济,迫使其回到谈判桌。乌克兰安全局的表态则更为直接:远程打击旨在“摧毁敌人的军事潜力,包括其经济能力”,并誓言要增加打击的频次和范围。 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和战争经费的重要来源。打击炼油厂等设施,既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能扰动全球能源市场,向俄持续施压。泽连斯基在与特朗普通话后,也表示讨论了“加强防空能力”的具体协议。可见,乌方正试图在获得更多进攻“矛”的同时,也强化防御的“盾”。 危险游戏:国际舆论与冲突升级的风险 此举无疑将引爆国际舆论。对于西方阵营而言,这或许被视为“正义的杠杆”;但在国际社会的中立力量看来,大国如此深入地卷入对另一核大国本土设施的袭击,极大地增加了冲突升级和外溢的风险。这不再是简单的“租借法案”,而是近乎直接的战术协同。 美国试图在“避免直接开战”的红线边缘疯狂试探,但这种“灰色地带”行动犹如走钢丝,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当无人机携带着由他国情报引导的打击,飞向核大国的能源心脏时,谁又能保证局势永远在算计之内? 结语:潘多拉魔盒已被撬开 这场“暗中支持”的曝光,撕开了现代冲突的复杂面相。它表明,战争的形式早已超越前线的硝烟,融合了情报、经济、网络的多维对抗。美国的行为,看似精明地保持了“战略模糊”,实则可能已撬开了一个更危险的潘多拉魔盒。 国际社会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大国博弈失去底线,全球安全的基石将随之动摇。这场“引爆国际舆论”的猛料,不应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应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和平的底线,需要各方共同守护,而非在危险的暗战中一步步崩塌。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乌军点燃克里米亚,侵略军还在做“白日梦”来源:巷陌杂谈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