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今天刊文,表示中国的出手表明,中国认为自己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实力,谁料美媒话锋一转援引专家观点表示,中国应该担心的是出招过猛,政府官员对特朗普会发起的强烈反击估计不足。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确实有不少主动举措,比如针对美国部分农产品的双反调查,对美国企业在华合规经营的审查,还有在半导体自主研发上的突破。 就拿半导体领域来说,中国 2024 年不仅实现了 28 纳米芯片的规模化量产,还在先进封装技术上取得突破,让不少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芯片设备企业感受到了竞争压力,美国应用材料公司 2024 年对华营收同比下降了 12%,股价也跟着下跌了 8%。 这些动作在美媒看来,是中国 “自信且有实力” 的表现,毕竟以前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更多是被动应对,而现在开始主动出击,维护自身利益。 可美国专家却不这么看,他们觉得中国这种 “主动出手” 背后,藏着 “低估美国报复” 的风险。有美国智库专家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提到,中国可能觉得美国现在国内问题多,比如通胀压力、党派纷争,没精力搞大规模报复,可实际上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并没有减弱。 就拿特朗普来说,他之前执政时就以 “强硬对华” 著称,2018 年突然对华加征关税,2020 年又把多家中国企业列入 “实体清单”,行事风格向来不按常理出牌,专家担心,要是中国继续 “出招过猛”,可能会刺激特朗普阵营采取更极端的反击措施。 这些专家的担忧也不是完全没依据,特朗普最近的公开表态就透着强硬。在今年的美国大选竞选活动中,特朗普多次提到 “要是当选,会对中国采取更严厉的贸易政策”。 还放话要 “把中国对美出口的关税提高到更高水平”,甚至威胁要 “全面审查在美中资企业,不符合国家安全的一律要求退出”。 美国前商务部官员也在报道中补充,特朗普团队内部已经在酝酿新的对华制裁清单,涉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一旦实施,可能会比之前的制裁力度大得多。这些信号都让美国专家觉得,中国可能没充分意识到特朗普可能带来的 “报复风险”,对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估计不足。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近期的一系列举措其实更多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和维护合法利益。比如对美国农产品的双反调查,是因为美国部分农产品存在补贴和倾销行为,损害了中国本土产业利益;对美国企业的合规审查,也是各国监管的常规操作,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而且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是长期投入的结果,目的是打破外部技术封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并不是为了 “挑衅美国”。可在美专家看来,这些举措被解读成 “出招过猛”,担心会激化矛盾,引发美国更强烈的报复。 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也加剧了这种担忧。现在距离美国大选越来越近,特朗普作为共和党热门候选人,为了争取选民支持,很可能会通过 “对华强硬” 来拉票。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民调显示,在摇摆州选民中,有 42% 的人支持 “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政策”,这让特朗普团队更有动力在对华议题上 “放狠话、出硬招”。 美国专家担心,中国可能没充分考虑到美国大选前的政治投机因素,低估了特朗普为了选举而发起报复的可能性,一旦应对不当,可能会让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有国际问题学者认为,美国专家的这种警告有点 “夸大其词”。中国在应对中美关系时,一直保持着理性和克制,既不会主动挑起冲突,也不会在受到打压时一味退让。 而且中国对美国国内政治动态有清晰的认知,不会轻易低估任何潜在的风险,所谓 “低估美国报复意愿和能力” 的说法,更多是美国专家基于自身立场的判断,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 现在中美博弈还在持续,双方的认知差异和策略选择会直接影响关系走向。美国专家的警告也好,美媒的报道也罢,本质上都是美国国内对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未来中国会继续根据自身利益和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既保持自信,也会理性评估风险,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改变自己的发展节奏。 而美国若真的采取极端报复措施,最终也会损害自身利益,毕竟中美经济深度绑定,对抗没有赢家,美国现在的诸多问题,确实让自己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尴尬境地。即便有再多清醒的人,想要改变现状,也需要时间和共识。 信源:《纽约时报:美专家警告中国低估美国报复能力》,《纽约时报》官网,
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今
烟雨评社
2025-10-14 14:49:34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