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上将陈仪被执行枪决,行刑前,蒋鼎文让士兵端来酒食,陈仪摆手说:“你要念及旧情,就让士兵麻利点,打我头部。”[舔屏] 陈仪的履历并不复杂,1883年生于浙江绍兴,1906年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与蒋介石是同学,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1934年至1941年先后主政福建和浙江,以整饬吏治、推动建设著称。 1945年台湾光复后,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在台湾推行国语教育、整顿行政系统,但接收官员的贪腐和物资短缺引发民怨。 1947年2月,一起缉私烟事件引发“二·二八事件”,陈仪调军队镇压,造成大量伤亡,事件平息后,陈仪被撤职调回大陆。 1948年底,解放战争进入尾声,陈仪在浙江主张“保境安民”,希望以和平方式避免战火,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汤恩伯,这个当年他资助留学、提携入伍的寒门子弟,已经是手握重兵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 1949年1月,陈仪派外甥丁名楠带信去上海,劝汤恩伯一起起义,信中详细分析了局势,提出不抵抗、不破坏、保民生的设想,汤恩伯看完信后表面答应,转头就把信交给了蒋介石。 汤恩伯的选择并非偶然,1947年孟良崮战役惨败后,他就一直被军统监控,身边布满眼线,他很清楚,如果不自保,自己和家人都难逃一死,对他来说,陈仪的信是保命的投名状。 2月下旬的一个早晨,正在杭州等待消息的陈仪被特务头子毛森逮捕,他这才明白,自己精心筹划的“和平起义”从一开始就是个陷阱。 押解到台湾后,陈仪拒绝认罪,审判时,汤恩伯出庭作证,指认他“煽惑军人叛逃”,面对昔日学生的指控,陈仪始终保持沉默,没有辩解一句。 行刑那天,蒋鼎文作为监刑官到场,两人早年在军中共事,虽有过节,但蒋鼎文还是让士兵向陈仪行礼致敬,并请他喝一口酒,陈仪摇头拒绝,只提了一个要求:“朝我头部开枪。”这个细节说明他早有准备,只求速死。 汤恩伯的后半生并不好过,告发老师后,他在军政界声名扫地,被视为“卖师求荣”的典型,据说他曾私下设灵堂祭拜陈仪,被蒋介石严厉斥责,后来汤恩伯在日本病逝,蒋介石只说了一句“死了也好”。 1980年,大陆官方追认陈仪为“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爱国人士”,骨灰也在这一年从台湾迁回杭州安葬,这距离他被枪决已经过去了30年。 网友热评: “汤恩伯这操作太现实了!老师培养你几十年,最后为保命出卖恩师,这跟养不熟的白眼狼有啥区别?” “陈仪临死前要酒菜被拒,反而要求‘打头’,够硬气!换我可能直接跪地求饶了…” “二二八事件早该被正视!陈仪治理台湾时搞高压政策,民怨都快炸锅了,这锅背得冤不冤?” “蒋介石这操作绝了!明明是自己要杀陈仪,最后甩锅给汤恩伯,军统黑手干得漂亮!” “汤恩伯晚年过街老鼠,连亲儿子都跟他划清界限,报应来得太快!” 如果你是汤恩伯,会向蒋介石告密还是冒险支持陈仪?评论区说出你的选择+理由! 信源:浙江档案网
最近《沉默的荣誉》热播,让吴石将军的故事火了。可很少有人知道,和他一样藏在国民党
【1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