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

风景繁华 2025-10-14 10:51:09

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它们饿了就“吃”自己的内脏。[舔屏] 有一种鸟,能在11天内不吃不喝飞行13560公里,从阿拉斯加直达新西兰,这个距离相当于北京到纽约的直线距离,而完成这一切的,是一只体重不到半斤的斑尾塍鹬。 这不是个例,2020年,一只雄性斑尾塍鹬创造了新纪录,连续飞行12200公里用时11天1小时,全程没有任何停留,科学家通过卫星追踪证实了这一数据,它也因此成为已知飞行距离最长的鸟类。 为了完成这趟旅程,斑尾塍鹬从夏末就开始准备,它们在北极苔原的潮间带疯狂进食,主要目标是贝类和甲壳动物,这些高蛋白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短短几周内,体重可以从200克增至400克左右。 但光有脂肪还不够,多余的重量会增加能耗,反而拖累飞行,于是在迁徙前,斑尾塍鹬的消化系统会发生惊人变化,胃、肠道和肝脏集体“缩水”,体积减少到平时的三分之一。 研究人员解剖过刚完成迁徙的个体,发现它们的肠道长度只有10厘米,而正常状态下应该是30厘米,更神奇的是,休息一周后,这些器官又能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可逆性萎缩为脂肪储存腾出空间,同时减轻了无效负重。 起飞后,斑尾塍鹬进入全自动模式,白天它们在数百米高空巡航,通过太阳位置判断方向,遇到顺风时会长时间滑翔,几乎不扇动翅膀,最大限度节省体力,阴天或夜间则贴近海面飞行,利用气流减少能量消耗。 当脂肪储备接近耗尽,斑尾塍鹬会启动“应急方案”,分解肌肉和内脏组织来补充能量,研究显示,它们的心脏、肝脏等器官在飞行后期会出现质量下降,这是用自身组织换取飞行距离的代价。 最终落地时,斑尾塍鹬的体重通常只剩下起飞时的三分之二,它们看起来瘦骨嶙峋,但这正是演化的精密计算,既不能储能太少飞不到目的地,也不能太重增加途中负担。 这条迁徙路线上,中国的鸭绿江口湿地扮演着关键角色,全球约70%的斑尾塍鹬会在春秋两季途经此地,短暂停留2—3天补充能量,这里的潮间带面积广阔,贝类资源丰富,是理想的“中转站”。 每年4—5月北上和9—10月南下时,鸭绿江口能聚集数万只斑尾塍鹬,它们抓紧时间进食,为接下来的长途飞行做准备,自2013年保护区建立以来,滩涂生态逐步改善,迁徙鸟类的数量也在回升。 但威胁依然存在,沿海湿地持续被填海造地、港口开发侵占,导致可用滩涂面积缩减,食物匮乏意味着鸟类无法储备足够能量,直接影响迁徙成功率,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部分斑尾塍鹬因中转站质量下降,不得不改变原有路线或增加停留次数。 这条迁徙通道涉及三个关键区域:新西兰的越冬地、中国东部沿海的中转站、阿拉斯加的繁殖地,任何一处出问题,整个种群都会受到影响,目前全球斑尾塍鹬数量约为16万只,相比20年前已下降近30%。 抵达阿拉斯加后,斑尾塍鹬要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一系列任务:修复萎缩的器官、积累新的脂肪储备、筑巢产卵、抚育幼鸟,北极苔原的夏季只有6—8周,时间紧迫。 雏鸟孵化后生长极快,出壳3—4周就能独立觅食,到了秋季,这些刚满几个月的幼鸟就要跟随成鸟开始首次跨洋飞行,它们依靠本能和跟随策略,完成这场生死考验。 斑尾塍鹬的迁徙能力来自数百万年的演化积累,它们的心肺系统效率极高,红细胞携氧能力是人类的数倍,翅膀形态也经过优化,细长而尖,适合长时间持续飞行,每次拍翅的能耗都被精确控制,确保脂肪储备能撑到终点。 网友热评: “这鸟是吃了多少黄蚬子才练成这‘缩骨功’啊!” “鸭绿江口湿地的黄蚬子果然是个宝贝,斑尾塍鹬吃成“脂肪弹”飞那么远,建议科学家研究下它们的食谱,说不定能开发减肥新方法!” “比我家WiFi还稳定!中途不掉线不迷路!” “11天不落地还能精准到误差50公里内?这导航系统吊打人类所有飞机!建议给导航公司送几只鸟去取经。” “看了纪录片,它们飞完内脏都缩水,人类为了旅行顶多坐十几个小时红眼航班,保护湿地就是保护这些拼命三郎啊!” “难怪古人说‘一飞冲天’,这鸟才是真·极限运动鼻祖!” “顺风滑翔两小时不扇翅膀?建议运动品牌找它们代言,设计个“斑尾塍鹬款”跑鞋,主打轻量化!” 如果人类能学会斑尾塍鹬的‘缩器官省油术’,你觉得最可能应用在哪个领域?是长途太空旅行、医疗急救,还是其他脑洞大开的用途?评论区说出你的脑洞! 信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0 阅读:0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