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早年力排众议叫停中企巴加莫约港项目,满以为能拉英美日当“新大腿”,结果被现实泼了冷水,又要重启与中合作。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当时,由中国招商局国际和中国中铁组成的联合体与坦桑尼亚签下协议,准备投入高达100亿美元,打造东非最大的港口。 想象一下,这个港口的年处理能力将达到2000万个集装箱,远超周边所有港口的吞吐量,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个占地8000公顷的经济特区,计划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 但这个美好的蓝图在2020年突然生变,坦桑尼亚政府单方面按下了暂停键,理由是协议条款"对本国不利",当时有官员抱怨,协议中的特许权期限太长,利润分配也不太公平,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家吃亏了。 那么,坦桑尼亚为何敢这么硬气?原来他们心里打着别的算盘,觉得可以找美国、日本和英国当"新靠山",有内部人士透露,当时政府内部确实有一股"重新平衡"国际关系的思潮,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预期的西方和日本投资迟迟没有到位,而现有的达累斯萨拉姆港已经不堪重负,有数据显示,船舶在达累斯萨拉姆港平均要排队等待数周之久,严重拖累了贸易效率。 被现实"打脸"后,坦桑尼亚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合作,2023年,双方重新回到了谈判桌前,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坦方显得更加务实,重点关注如何优化协议条款,确保既能拿到资金和技术,又能保障本国利益。 这个转变很有意思,它实际上反映了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困境,在大国博弈中,如何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坦桑尼亚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地缘政治中左右逢源的想法虽然美好,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 坦桑尼亚这番"出去绕一圈又回来"的操作,让人不禁想到,在国际合作中,务实主义永远比面子重要。 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了一个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的雏形,过去,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常被西方指手画脚,扣上各种帽子,但现在,双方都在学习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关系,坦桑尼亚敢于暂停项目重新谈判,中国也愿意回到谈判桌,这本身就说明双方都在成熟。 说实话,坦桑尼亚转向西方寻找替代投资未果,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性价比和经验,确实是目前难以替代的,这就像找对象,最后往往选择那个真正懂你、能给你实实在在帮助的,而不是只会甜言蜜语的。 国际合作不是"施舍与被施舍"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接受投资的国家不再是被动方,而是能够主动维护自身利益的主体,这种转变对长期合作至关重要。 对于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个案例也很有启发,它告诉我们,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必须更加注重本地化,更透明,更可持续,而接受国也需要建立更好的评估机制,确保项目真正符合长远利益。 说到底,国际合作就像一场婚姻,光有激情不够,需要双方不断磨合,找到最舒服的相处方式,坦桑尼亚这番"试错"经历,反而让双方的合作基础更加牢固。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巴加莫约港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课,放下意识形态的包袱,脚踏实地寻求共赢,才是发展的正道,毕竟,最后能被历史记住的,不是谁的口号喊得响,而是谁真正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日媒道出了真相!日本表示,对于中国的反制,美国明显出现了误判!10月11日,日经
【175评论】【1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