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到半天,特朗普一觉醒来,一切又反转了? 本来不打算跟中方在 11 月韩国举办的 APEC 会议上见面了,今天,特朗普又改口了,跟媒体说 “没有取消” 会晤。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同期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 “除非到了必要时刻,否则不会跟中国打贸易战”,这剧情实在反转得太快,每一处表态都藏着博弈的玄机。 美东时间 10 月 10 日,美方率先打破近期的磋商平静。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声明,宣称将针对中方稀土等物项出口管制,对相关产品加征 100% 关税,并同步扩大关键软件出口限制范围。 这一举措距离 9 月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仅过去 20 天,当时双方还就产业链稳定交换过意见。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 9 月 25 日曾预告 10 月 1 日对进口中型和重型卡车加征 25% 关税,10 月 6 日却突然改口将时间推迟至 11 月 1 日。 时间线的调整与 APEC 会议形成微妙呼应。 11 月的 APEC 会议本就是中美经贸沟通的重要窗口,美方将关税生效日定在会前,明显是想预留施压空间。 但特朗普没料到,中方的反制比预期更快更准。 10 月 9 日,中方提前一天发布稀土等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措施,不仅涵盖原矿,还将境外用中国技术加工的稀土产品纳入审批范围。 这种 “溯源管控” 直接击中美国高端制造的供应链要害,毕竟美国半导体、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超过 90%。 中方的回应更展现出战略定力。 10 月 12 日,商务部针对美方关税威胁作出明确表态,直指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滥用出口管制。 数据显示,美方对华管制清单物项超 3000 项,而中方仅 900 余项,双重标准的指责有据可依。 更关键的是,中方同步宣布对涉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精准反制美方即将于 10 月 14 日实施的海事领域 301 措施。 一手卡资源,一手反制海事领域,两套组合拳让美方的施压筹码瞬间缩水。 特朗普的态度反转,实则是国内压力的直接体现。 10 月 9 日他还对记者放话,要在 APEC 会议上用 “筹码” 逼中方恢复购买美国大豆。 但秋收季已至,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严重,中国订单几乎为零,农业州的抗议声浪不断高涨。 更棘手的是,政府停摆导致农业补贴无法发放,美农的不满情绪已直接影响选情。 稀土管制带来的产业链焦虑更蔓延至科技、汽车行业,相关企业股价连续两日下跌,白宫接到的游说电话数量翻倍。 格里尔的表态则扮演了 “缓冲阀” 的角色。 作为 5 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的美方牵头人,他曾参与达成取消 91% 加征关税的共识。 此次公开表示 “不愿打贸易战”,刻意回避此前提出的高额关税方案,显然是在为谈判降温。 这种 “总统强硬、代表缓和” 的分工并非首次,7 月斯德哥尔摩会谈前,双方也曾上演过类似戏码。 其核心目的,是在施压的同时保留对话余地,避免彻底撕破脸皮。 从产业现实看,美方的强硬姿态本就底气不足。 格里尔虽曾主张扩大对华出口管制至飞机、运输设备等领域,但美国航空业对华出口占比达 18%,一旦遭反制将损失惨重。 汽车行业更依赖中国市场,2024 年美国对华汽车出口额超 300 亿美元,加征关税无异于自断财路。 中方此次的管制措施恰好精准覆盖美方 “想卡又怕被反卡” 的领域,让其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暴露了这场博弈的本质。 关税威胁消息传出后,美股半导体板块下跌 2.3%,汽车制造板块下跌 1.8%,但跌幅远小于 2024 年关税升级时的波动。 这说明市场早已看清美方 “极限施压 — 适时转向” 的套路,明白短期紧张过后仍会回归谈判桌。 毕竟 5 月日内瓦会谈达成共识后,中美贸易额环比增长 12%,这种双赢效应是双方都不愿放弃的。 APEC 会议的会晤窗口,终究是双方都需要的台阶。 美方需要通过对话解决大豆滞销和产业链焦虑,中方则希望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特朗普从 “取消会晤” 到 “没有取消” 的转变,与其说是反复无常,不如说是现实压力下的理性回归。 中方始终保持 “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的立场,既守住了底线,又留足了沟通空间,这种沉稳应对让美方的施压策略难以奏效。 这场半天反转的闹剧,再次印证了经贸对抗没有赢家。 美方想靠 “极限施压” 占便宜的时代已经过去,中方的反制能力已能精准击中其痛点。 未来的中美经贸互动中,只有基于相互尊重的平等协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信源:中美关系风云突变,特朗普赌气不跟中方见面,不到8小时又改口-顾史
据说曼联曼联高层已经完成了和阿联酋财团的一次决定性会议。但很奇怪媒体任何具体信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