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在北大攻读物理期间,有次数学系出了一场超高难度的考试,平均分才20分,而他竟考了100分,这还只是开胃小菜,真正震撼的是后面这件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可刚入学没多久,父亲失业,家里连学费都凑不齐,幸亏同学父母主动帮忙,他才没被生活打败,大学期间,于敏像拼命三郎一样读书,没钱买票回家,寒暑假都留在学校,夏天爬到景山顶吹风背书,冬天坐在宿舍角落看书,身上只裹着一件旧大衣。 虽然一开始学的是电机,但于敏很快发现,他对理论物理和数学更感兴趣,于是他主动申请转到物理系,对他来说,数学和物理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很快,他的天赋也在北大传开了,一次数学系的代数考试,难度极高,很多数学系学生都愁眉苦脸,他这个物理系的旁听生却拿了满分,成绩榜上“1234013”学号旁的鲜红100分让许多人都跑来看热闹。 老师们都夸他是天才,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学生都佩服他,北大院长张宗燧还特意收他做研究生,张宗燧讲课全用英文,内容极难,于敏却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他总是挑最难的题目琢磨,发表了不少论文,还被国际同行注意到,1957年,诺贝尔奖得主朝永振一郎访华,听了他的学术报告后非常惊讶,说他是“国产土专家一号”,这个称号后来在科学界传开了。 本来,于敏可以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继续深耕,成为国内一流的科学家,但1961年冬天,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人生,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他,说国家决定让他带队做氢弹理论研究,当时中国的原子弹还没爆炸,氢弹技术更是空白,国外封锁得死死的,钱三强也没有绕弯子,直接说明情况,于敏也没多问,只简单问了句“什么时候开始”,第二天就带着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理论攻关。 那时的中国连一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唯一的J501计算机,每秒只能运算五万次,还得先给原子弹团队用,氢弹团队每天能用的时间只有5%,于敏和三十多位科研人员,白天靠算盘、计算尺和演算纸手算数据,一摞摞演算纸堆满了房间,晚上等到计算机有空,他们就轮流熬夜,把白天的结果一条条输入机器,常常一熬就是一整夜,第二天照常继续。 有一次,关键数据丢失,所有人都急得团团转,于敏硬是靠记忆,把几万个参数一点点推算回来,三天三夜不合眼,还有一次,计算机突然出错,他一眼看出是齿轮磨损,修好后很快数据就出来了,大家都说他不仅懂理论,还能看懂机器的毛病。 1965年,氢弹理论研究进入关键阶段,于敏带领团队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展开了著名的“百日会战”,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一间小屋里挤着几十人,每天从早七点干到夜里十一二点,除了吃饭,几乎没人离开座位,满脑子都是公式和数据,经过一百天奋战,终于找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机制,拿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于敏构型”。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现场所有科研人员都哭了,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比美国、苏联快得多,全世界都为之震惊,更重要的是,“于敏构型”让中国氢弹一诞生就实现了小型化,军方说这“抵得上十个集团军”,有了它,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真正硬了起来。 但于敏的名字并没有随之为人所知,出于保密需要,他隐姓埋名了二十八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做什么,他的妻子孙玉芹问起,他也只能说“在做重要的工作”,有时邻居还议论他是不是政审不过关,他都只能笑笑,什么也不能解释,直到1988年身份解密,世人才知道“土专家一号”其实就是中国氢弹设计的关键人物。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极度的压力,让于敏健康严重受损,他曾三次因为劳累昏倒甚至休克,身体状况比同龄人差很多,可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始终认为,国家需要最重要,个人得失无所谓,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也乐观地说“我们精神世界很富有”。 于敏从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他反复说,氢弹的成功是上千个科研人员共同奋斗的结果,自己只是团队里的一分子,他也没想过成名,他说,名字早晚会消失,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就足够了。 晚年,于敏最大的欣慰,是看到年轻一代不用再隐姓埋名,可以光明正大地搞科研,他希望中国的科学事业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2019年,于敏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民族脊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舞台上最耀眼的那个人,而是把一切默默献给国家的无名者。 信息来源:30年“隐身”为国铸氢盾的"国产土专家1号",于敏——澎湃新闻
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
【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