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在上海看病,期间在一家食堂吃饭时,服务员看副司令穿着破衣服,嘲笑道,衣服这么烂,该送到博物馆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童炎生1911年出生在江西安福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早离世,小时候,他靠在山里放牛、捡柴、帮人干活糊口,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一天吃饱两顿饭。 1930年,红军队伍走进了他所在的山村,年轻的童炎生被农会的口号和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行动吸引,他心里想着,这大概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他跟着队伍走上了革命的路,从最普通的战士做起。 革命队伍里没什么特殊待遇,吃的是糠咽菜,住的是山林茅屋,白天行军,晚上还要轮流站岗,刚入伍那会儿,他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脚底全是老茧,他并不觉得苦,只想着只要能活下去,总会有希望。 战争很快改变了他的命运,童炎生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逐渐被提拔为班长、排长、连长,每次战斗,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人说他拼命,他却觉得,身后还有太多像自己一样出身贫苦的兄弟。 193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几年,中央苏区屡次遭到围剿,童炎生带队在密林和山地间来回穿梭,白天打仗,晚上包扎伤口,他身上伤痕累累,但始终咬牙坚持,战友们都说,童班长硬得像山里的石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调到新四军,经历了无数场大仗,每次战斗结束,他都主动留下来和战士们一起清理战场、照顾伤员,1944年秋天的一次爆炸,让他失去了右臂,面对残疾,他没有抱怨,只是默默用左手练习写字、吃饭、端枪,什么事都坚持自己来。 别人劝他休养,他却坚持站在第一线,他说,战场上掉队就是拖累,自己还能干一天,就多干一天,正因为这种倔劲儿,他从连指导员干到团副政委,后来又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员。 旧军装的故事也从战场延续到了和平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童炎生担任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职位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可他还是穿着那件打补丁的军装,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换新的,他总是笑着说,旧衣服穿着顺手,也不舍得丢。 1980年,童炎生因病在上海住院,期间有一次下楼到食堂吃饭,那天,他还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袖口的补丁已经磨破,肩膀上还打着补丁,年轻的服务员看见后,打趣说:“您这衣服该送博物馆了,”周围的人都笑了,有人甚至悄悄议论。 童炎生听见了,却并不生气,只是低头看看自己的袖子,也笑了,他说:“这身衣服陪了我好多年,打仗的时候没它可不行,现在日子好了,也不能忘了过去,”一句话,说得轻描淡写,却让人心头一紧。 这事很快在医院传开了,有人替他打抱不平,也有人觉得服务员不懂事,但童炎生自己从不放在心上,他总说,年轻人讲究穿戴没错,时代变了,不能总拿过去的标准要求现在的人,衣服破了补补还能穿,比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已经算幸运的了。 其实,他的简朴不仅体现在一件旧军装上,几十年里,他家里用的还是部队发的旧家具,生活用品一用就是十几年,有人送他新东西,他总是推辞,说家里不缺,妻子想给他买新衣服,他摆手:“旧的还能穿,别浪费,” 工作上,他却一点不马虎,部队训练缺装备,他亲自去跑后勤,连队伙食不好,他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战士们说,他对自己抠门,对部队却特别大方,有人说他有官威,其实他最不摆架子,走到哪儿都和战士们打成一片。 晚年身体不好,童炎生仍然坚持下地种菜,有收成就分给邻居,自己只留一点,他说,这样的日子最踏实,病重住院时,部队领导来看他,想给他改善伙食,他却说:“老百姓能吃饱饭就是好日子,我还讲什么排场?” 童炎生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在衣柜最深处发现那件打满补丁的旧军装,袖口的线头已经松开,补丁一层压一层,但每一处都缝得细致,他虽然没留下多少财产,却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不少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感慨万千,有老兵说:“这才是老一代将军的本色,”也有网友说,童炎生这样的人,职位高却不摆架子,穿着破衣服一点不觉得丢人,他们觉得,这种骨子里的坚韧和朴素,是我们今天最缺的东西。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80年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在上海看病,期间在一家食堂吃饭时,服务员看副司令穿着破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1 18:49: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