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头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1916年上海寓所,李氏临终前攥着谭延闿的手,指腹摩挲着他袖口的补丁。“别为我跟族人置气,走哪个门都行。”她气息微弱,却还在替儿子着想。 谭延闿红着眼眶点头,心里却早下了决心,母亲受了一辈子委屈,最后这一程,绝不能再让她受半分委屈。 李氏去世后,他连夜让人去长沙老宅,把1904年那只摔碎的青瓷碗找了回来。 碎片混在一堆旧餐具里,他蹲在地上一片片捡,指尖被划破了也没察觉,最后请匠人用金漆补好,放在母亲的灵前:“娘,当年您摔了这碗,才换得一顿安稳饭,如今儿子把它补好,您往后都能踏踏实实坐着吃饭了。” 1885年杭州谭府的冬夜,李氏抱着发烧的谭延闿,在厨房里守了整整一夜。炭盆快灭了,她把自己的棉袄裹在儿子身上,自己冻得嘴唇发紫。 谭钟麟和周氏在正屋烤火听戏,没人问过一句孩子的病情。天快亮时,谭延闿退了烧,李氏刚想松口气,却被周氏叫去伺候梳洗。 她抱着儿子匆匆赶到,周氏见她眼里有红血丝,皱眉道:“不过是个丫头,还敢带着病气伺候人?” 李氏没敢辩解,只把儿子交给奶妈,转身去端热水,路过饭厅时,闻到里面飘出的粥香,肚子饿得咕咕叫,她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1904年春闱放榜的消息传到谭家时,李氏正在院子里晒被子。管家连跑带喊“少爷中会元了”,她手里的竹竿“哐当”掉在地上。 谭钟麟从书房冲出来,拉着她就往饭厅走,嘴里念叨着“快,上桌吃饭”。李氏愣在原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33年了,她每天站在桌边布菜,看着别人吃饭,从没敢想过自己也能坐下。 正妻周氏虽没说话,却主动往旁边挪了挪,给她让出个位置。那天的饭,李氏吃得眼泪直掉,谭延闿给她夹了块红烧肉,小声说:“娘,以后您再也不用站着了。” 饭后,谭钟麟让人把那只被她摔碎的青瓷碗收好,说“这碗得留着,是个好兆头”。 1909年谭延闿任湖南省谘议局议长,接李氏去长沙住。他特意让人给母亲的房间装了暖炕,还请了个会做湖南菜的厨子。 李氏看着崭新的房间,小声说“太浪费了”,谭延闿却笑着说:“娘,您以前在老宅住柴房,冬天连炭都不够用,现在该享享福了。” 有次李氏想给家里的老仆人留点糕点,却被新管家拦住:“您现在是夫人了,哪能跟下人走这么近?” 谭延闿刚好回来,听见这话,当场把管家辞了:“我娘这辈子最懂体谅人,你要是不懂,就别在这待着。” 后来他特意叮嘱家里人,不许把“夫人”“丫头”挂在嘴边,都跟他一样叫“娘”。 1917年李氏的灵柩运回长沙,族人拦在正门,说“妾室不能走正门”。 谭延闿二话不说,躺到棺材上,对着族人喊:“我娘生我养我,我中会元、当都督,都是靠她教我做人,今天你们不让她走正门,就先把我抬出去!”族人被他的气势震慑,最终让开了路。 送葬那天,谭延闿走在灵柩前,手里捧着那只补好的青瓷碗,一步一步走得极慢。路边的百姓看着,都忍不住感叹:“谭都督真是个孝子,他娘总算熬出头了。” 葬礼后,他把青瓷碗放在母亲的墓前,说:“娘,您放心,儿子以后绝不会让家里再有像您这样受苦的女人。” 1920年谭延闿拒绝孙中山说媒时,手里还攥着那只青瓷碗的碎片。孙中山想把宋美龄介绍给他,他却笑着说:“我答应过内子,此生只守她一人,也答应过我娘,不让别的女人受她受过的苦。” 后来他认宋母做干亲,把宋美龄认成干妹,彻底断了婚事的可能。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指着桌上的青瓷碗说:“我娘用33年教会我,尊重比什么都重要,我不能辜负她。” 他办公桌上总摆着这只碗,每次遇到难事,就摸一摸碗底的浅印,想起母亲当年的隐忍和坚韧,就又有了底气。 1930年谭延闿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那只青瓷碗和他葬在一起。墓碑上没刻太多官衔,只写着“谭延闿,母李氏子”。 多年后,谭家后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封谭延闿写给母亲的信,里面写道:“娘,那只碗我补好了,您在那边,终于能好好坐着吃饭了。” 李氏 33 年的忍耐,终究换来了儿子用一生守护的尊严,这份母子情,藏在每一顿饭、每一首诗里,成了谭家最珍贵的传承。 而那只碗上的金漆裂痕,就像一道温柔的提醒,告诉每一个谭家人:有些苦难,经历过就该被铭记,更该被终结。 参考来源:新湖南日报——谭延闿不纳妾不续弦的婚姻观 - 湖湘名人录
40岁老婆在丈夫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家里的全部存款85万元转回娘家。直到丈夫生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