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合作,这是要搬家!印度把盾构机、特高压、铁路、电信、AI全套技术清单摆上桌,直接点名要中国交钥匙! 2025年8月中印技术合作谈判现场,当印度代表拿着清单逐条强调“必须交钥匙”时,中方人员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讨价还价,而是多年前中国保变电气在印度的遭遇。 那桩合作的结局,早已预示了印度此次“索要核心技术”背后的真实意图。 时间拉回数年前,中国保变电气曾与印度展开特高压项目合作。当时印度电力局为了快速改善老旧电网(其国内输电损耗常年居高不下,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承诺零关税、税收全免等优惠。 恳求保变电气帮其搭建生产线。中方带着诚意前往,不仅带去全套生产设备,还手把手培养了几百名印度工程师,连绝缘油检测这种细节技术都倾囊相授。 可谁料,等印度本土企业掌握基础技术后,当地政府突然修改规则:政府项目优先采购本土产品,还额外给本土企业补贴,硬生生把保变电气挤出了印度市场。 前期投入的资金、心血打了水漂,反而培养出了竞争对手,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中方对印度此次“合作”的警惕,并非没有缘由。 正常的国际技术合作,从来不是“全盘转让核心家底”。 就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高铁,中方会提供符合标准的列车、协助设计线路、传授日常维护技术,但绝不会把列车核心制造图纸、轨道铺设的精密工艺拱手让人。 毕竟,这些技术背后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投入: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科研人员攻克了车体轻量化、牵引系统等上百个难题。 特高压技术更是从零起步,突破国外封锁,建成了世界首个±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每一个数据、每一项工艺,都是无数个日夜试验的结果。 合作的本质是“各取所需”,而非让一方掏空自己的技术根基。 可印度此次的要求,完全突破了合作的边界。他们要的不是“设备采购”或“基础指导”,而是从盾构机的刀盘材料配方、液压系统设计,到特高压设备的核心电路图纸,再到AI的算法源代码。 相当于让中国把这五个领域的技术体系,连生产线带技术人员,整个“搬”到印度。 就拿盾构机来说,印度此前建地铁、挖隧道,全靠从中国、德国进口,连简单维修都要等国外专家,孟买地铁曾因盾构机故障停滞数月。 而一旦掌握核心技术,印度不仅能自主生产,未来甚至可能用更低成本生产的盾构机,与中国争夺国际订单。 AI的算法源代码更是“命脉”,人脸识别、智能推荐等核心算法,企业往往投入上亿研发资金,随便转让,等于把核心竞争力白送出去。 印度敢如此“硬气”,背后是“印度制造”战略的迫切需求。这些年印度一直想壮大本土制造业,可在高端装备领域,技术短板始终难以突破。 盾构机、特高压依赖进口,铁路建设效率低下,电信设备核心部件需外购,AI技术更是落后于中国。 他们觉得,直接索要全套技术,能省去几十年研发时间和百亿级投入,快速实现技术跃迁。 可他们忽略了最基本的逻辑:技术不是商品,而是科研人员用无数失败、无数心血换来的成果,尊重知识产权、认可研发成本,才是合作的前提。 国际上从来没有“免费获取核心技术”的先例。就算是美国与欧洲盟友,也只共享非核心技术,涉及导弹制导、芯片制造等核心领域,照样严密封锁。 印度无视这一常识,还在谈判桌上放话“不按交钥匙模式就不谈”,这种态度本身就违背了合作的对等原则。 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谈,比如提供设备、协助建设、传授非核心技术,这些都没问题;但要触碰盾构机、AI等核心技术,绝无可能。 这些技术不仅是企业的资产,更关系到国家产业安全,一旦转让,未来在这些领域将处处被动。 中国当年搞技术研发时,也曾面临国外封锁,从盾构机的“跟跑”到“领跑”,从特高压的“追赶”到“制定标准”,靠的是自主创新,而非“索要”。 印度若真想提升技术实力,不妨沉下心来搞研发,与中国开展平等合作,在合作中逐步积累经验,而不是想着“一口吃成胖子”。 毕竟,真正的技术实力,从来不是靠“搬家”得来的,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钻研,靠尊重规律、尊重他人成果的态度。 国际合作的本质是共赢,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掠夺”,只有认清这一点,中印之间的技术合作,才有可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信源:新闻8点见丨国新办今日举行发布会,介绍阅兵准备工作有关情况——新京报网
这不是合作,这是要搬家!印度把盾构机、特高压、铁路、电信、AI全套技术清单摆上桌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26 12:47:03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