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孔庆德将军到襄樊参观,车经过襄樊大汉水桥时,遇堵车,陪同的领导便借此机会与将军聊天,无意中说了一句:“当年这条公路桥没有设计好,修的太窄,太短了。”将军听后,却闭目未答,领导不知为何,但也没有再说下去。 [无辜笑] 这位出生于1909年的开国中将,从山东贫苦家庭走上革命道路,亲身经历过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他见证了这个国家从战火中站立起来的全过程。 在那个钢材水泥都紧缺的年代,能建成横跨汉水的大桥已堪称奇迹,这座桥曾是连接襄樊南北的唯一通道,通车时万人空巷,如今却被评价为“太窄”,其中折射的时空错位令人深思。 将军的沉默里藏着太多记忆,他见过战士们用肩膀扛起钢梁,见过技术人员在油灯下画图纸,更知道当年每一寸桥面都凝结着艰苦岁月里的心血,这种沉默不是赞同也不是反对,而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 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衡量标准早已改变,当初的骄傲成了今天的瓶颈,这其实是一种幸福的烦恼,说明社会在飞速前进,就像我们用的第一部手机,如今看来笨重落后,但在当时却是突破。 两代人的差异在于时间坐标的不同,老一辈习惯站在建设初期的条件里看问题,而年轻人自然用当下标准衡量过去,这种认知差异几乎存在于每个家庭,父母保留着破旧物件,子女却不理解为何不扔。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不得已,六十年代的桥要兼顾战时防护与民用通行,材料要优先保障重点工程,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当时不足十辆的汽车保有量,这些细节往往被后来的评价者忽略。 如今我们修建的跨海大桥、高速铁路,几十年后可能也会被后代调侃“不够智能”“设计保守”,但正是这些“不够完美”的工程,连起了通向未来的每一步。 将军的闭目瞬间,或许想起了1949年他参与接管城市时,看到被炸毁的桥梁上百姓蹚水过河的场景,从蹚水到堵车,这条路我们走了四十年。 网友们感慨万千: “老一辈革命家就是深沉,将军的沉默比多少大道理都有分量,他那一代人吃过苦,知道当时修桥有多难,现在的人确实没法完全体会。” “领导那句话放在当时情境下确实有点欠考虑,但将军的修养真的让人佩服,换成现在某些领导,估计早就开始指点江山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老家上世纪修的水库,现在看设计落后,但当年是靠人工一筐筐土垒起来的,历史条件有限,真的不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苛责过去。” “将军闭目不答可能既是疲惫也是态度,老人家坐车累了,又听到这种话,懒得争论但也不想附和,这就是智慧啊。” “现在堵车就骂规划,其实很多老桥老路当年都是突破性工程,没有当年的‘太窄太短’,哪有现在的高速网?” 如果你是当时车上的陪同人员,听到将军的沉默,你会怎么想?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别再以讹传讹了!吴石将军的党籍,藏在“虎穴忠魂”里随着《沉默的荣耀》持续热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