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艘科考船抵达阿拉斯加以北,美国这下紧张了 据香港媒体报道,不久前,中国派遣

晓绿聊趣事 2025-10-10 16:18:01

中国4艘科考船抵达阿拉斯加以北,美国这下紧张了

 

据香港媒体报道,不久前,中国派遣的“雪龙2号”“极地号”“探索三号”“深海一号”四艘科考船现身美国阿拉斯加以北的北极海面,完成了全球首次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极地水下协同作业。同时,这也是中国首次在北极极地冰区进行载人深潜。

 

要知道北极这地方可不是随便能闯的,冰面厚得能扛住重型装备,水下温度低到能冻住设备管线,之前也就俄罗斯、美国这些传统极地国家敢在这儿折腾。中国这次一下子派四艘船,每艘都带着专属“绝活”,光是这阵仗就足够让外界多看几眼。

 

“雪龙2号”是出了名的极地破冰能手,船身设计成双向破冰型,船头船尾都能撞开冰层,之前在南极就多次打通运输通道。这次到北极,它的主要任务是开辟航道,把其他三艘船安全送到作业区域。北极夏季冰面虽然会融化,但浮冰碎片到处都是,稍有不慎就会剐蹭船底,“雪龙2号”就像开路先锋,用自己的破冰能力给后续作业扫清障碍。

 

“极地号”则是个移动实验室,船上装着各种气象、海洋探测设备,能实时监测海水温度、盐度、洋流变化。北极海域的生态系统特别脆弱, slightest的环境变动都可能影响生物生存,“极地号”在作业期间,一边记录环境数据,一边给潜水器作业提供环境支持,确保深潜过程不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

 

“探索三号”和“深海一号”是这次深潜作业的核心力量。“探索三号”搭载着载人潜水器,能把科研人员送到几百米深的海底,让他们近距离观察极地海底地形和生物;“深海一号”则带着多台无人潜水器,这些无人设备能在载人潜水器到达不了的危险区域作业,还能配合载人潜水器完成样品采集、数据记录等任务。这次两者协同作业,相当于给科研人员装上了“手脚”,既能亲自探索,又能让无人设备帮忙拓展探索范围。

 

全球首次极地水下协同作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极大。北极水下能见度低,阳光几乎照不进深海,潜水器只能靠自身灯光和声呐系统导航。而且海水温度低,会影响设备电池寿命和机械运转,科研人员在准备阶段,光是给设备做低温测试就花了好几个月。最终能成功完成作业,不仅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极地深潜的关键技术,还为后续北极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中国之前在北极的活动大多集中在科考站观测和冰面采样,这次直接把探索范围延伸到水下,还是载人深潜,这一步跨越让美国有些坐立不安。美国一直把北极视为自己的“后院”之一,这些年联合加拿大、挪威等国在北极搞军事演习、修建科考设施,就是想在北极事务中掌握话语权。中国这次四艘科考船集体亮相,并且完成技术难度极高的深潜作业,无疑是在向外界证明,中国在北极科学探索领域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高难度任务的能力。

 

更让美国在意的是,北极海域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航道枢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面融化速度加快,未来北极航道可能成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谁能在北极科学研究中占据主动,谁就能在未来北极资源开发和航道利用中拥有更多话语权。中国这次深入北极水下探索,收集到的海底地形、地质结构、生态环境数据,都将为后续参与北极事务提供科学支撑。

 

不过中国这次科考行动完全是出于科学研究目的,作业期间严格遵守国际极地保护公约,所有采集的样品和数据都会用于全球气候变化、极地生态保护等公益研究领域。美国之所以紧张,更多是因为自身在北极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之前美国总觉得自己在极地探索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可中国这次用实际行动证明,极地科学探索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任何国家只要具备相应技术和能力,都能为全球极地研究做贡献。

 

这次四艘科考船的北极之行,还创下了多项纪录。除了全球首次极地水下协同作业和中国首次北极载人深潜,科研人员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了多种之前未被记录的极地深海生物,采集到了北极海底热液喷口样品。这些发现对于研究极地生态系统演化、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美国这边现在正密切关注中国科考船的动向,甚至派出侦察机在附近海域盘旋。可中国科考船完全按照预定计划开展作业,不卑不亢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毕竟科学探索讲究的是实事求是,不是靠地缘政治博弈就能干扰的。中国这次深入北极水下,不是为了和谁争高低,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地球,这种纯粹的科学追求,本就不该被赋予过多的政治色彩。

0 阅读:4

猜你喜欢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