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更倾向插电混动而非油电混动,背后有政策和需求的考量。政策上,插电混动被纳入新

啊啸扬看汽车 2025-10-10 10:40:12

我国更倾向插电混动而非油电混动,背后有政策和需求的考量。政策上,插电混动被纳入新能源汽车,能享受购置税减免、绿牌等福利,油电混动则只能算节能汽车,没这待遇。 从需求看,插电混动很适配国情。它电池容量大,纯电续航超50公里,而多数城市居民日均行驶30 - 40公里,日常通勤能纯电零油耗。反观油电混动,电池小、纯电续航短,本质还靠燃油。而且发展插电混动利于培育电动车产业链,所以国家集中精力发展它也就不难理解啦。 押注插混: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抉择与必然之路 “中国为何重点发展插电混动(PHEV)而非油电混动(HEV)”的疑问,背后藏着国家能源安全、产业突围与技术迭代的深层考量。我国从未完全放弃油电混动技术,但将插电混动作为核心方向,本质是一场立足国情的战略布局,更是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选择。 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是首要动因。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70%,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油电混动虽能降低油耗,却仍以燃油为核心动力,无法改变对石油的依赖。而插电混动凭借“纯电通勤+油电长途”的特性,完美适配我国能源现状——国内风电、光伏发电占比已达41%,夜间谷电资源充足,用户夜间充电通勤成本仅为燃油车的1/5,从根源上减少石油消耗。这种“以电代油”的路径,直接击中了能源安全的核心痛点。 技术突围的现实选择决定了路线方向。日系车企在油电混动领域深耕数十年,丰田凭借行星齿轮机构构建起2万余项专利的“技术护城河”,本田的电机控制算法专利更是锁定至2042年。中国车企若强行攻坚油电混动,不仅需支付巨额专利费用,更可能陷入“永远追赶”的被动局面。而插电混动领域的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控尚未被垄断,比亚迪通过P1+P3双电机架构实现技术突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技术更形成全球优势,为我国车企开辟了自主创新的通道。 政策与基建的协同发力提供了落地保障。我国将插电混动纳入新能源汽车范畴,赋予绿牌、免购置税等政策红利,以上海为例,一块新能源牌照价值便达9万元,直接刺激市场需求。同时,国家强力推动充电桩建设,从2015年的4.9万个激增至如今的200余万个,彻底解决了插电混动的补能焦虑。反观油电混动,因被归为燃油车,既无政策倾斜,也无法享受基建红利,市场竞争力自然受限。 市场与产业的双重驱动巩固了选择逻辑。消费者用脚投票印证了插混的优势:73%的90后购车者选择插混,看重其“市区用电省成本、长途加油无焦虑”的双重属性。2024年全球插混销量首次超过油电混动,中国品牌占比达70%,市场优势尽显。更关键的是,插混发展带动了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升级,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这是油电混动无法实现的战略价值。 如今,插混技术持续迭代,比亚迪DM5.0系统将亏电油耗降至3.8L/百公里,纯电续航普遍突破100公里,已实现对油电混动的能耗与体验双重超越。这场路线选择的背后,是国家战略、技术现实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可以说,押注插混不是偶然的决策,而是中国汽车产业在能源变革时代,立足国情走出的必然之路,更成就了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中国范式”。

0 阅读:28
啊啸扬看汽车

啊啸扬看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