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高云翔还是张维伊当结婚对象?”我拿着两张照片问10岁的女儿,她的回答直接给我整笑了,又有点莫名感慨。 上周六下午,我在整理手机照片,翻到之前存的高云翔和张维伊的图片,突发奇想跟女儿玩个“选人的小游戏”。我把手机递到她面前,指着照片说:“你看这两个叔叔,要是以后选结婚对象,你会选哪个呀?” 女儿趴在沙发上,凑近看了几秒,立马指着高云翔的照片:“我选这个叔叔!”我刚想逗她“为什么不选另一个”,她就皱着小眉头嘟囔:“那个叔叔(张维伊)脸绷得紧紧的,好像谁欠他钱似的,一点都不笑,看着好凶哦。” 说着她又把手指放在高云翔照片上,眼睛亮晶晶的:“你看这个叔叔,眼睛里有光,笑得也温柔,长得帅帅的,肯定会对小朋友好,还会陪我玩游戏吧?” 我听着又想笑又有点愣——她哪懂什么成人世界的复杂,不知道高云翔有过的争议,也不了解张维伊的性格,就凭着“好不好笑、眼神柔不柔”下判断,简单得让人心软。 后来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份教育机构调研,2024年对100个10岁孩子做“同伴选择”测试,87%的孩子都会先选“爱笑、表情放松”的同学组队。女儿的选择,其实就是孩子的本能:他们的世界里,“友善的外在”就是“安全、可靠”的代名词,没有成人那些“人品、背景、口碑”的考量。 就像她在幼儿园选朋友,总喜欢跟那个扎着羊角辫、一笑有两个小酒窝的女生玩,理由是“她笑起来甜甜的,会跟我分享贴纸”;遇到表情严肃的老师,她会悄悄躲在我身后,说“这个老师看起来不喜欢小朋友”。 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判断虽然“简单”,却藏着最直接的情绪感知。之前看儿童心理学资料说,7-12岁的孩子还在“具象思维阶段”,对人的认知全靠“看得见的信号”——眼神温和、嘴角上扬,就是“好人信号”;眉头紧锁、表情僵硬,就是“危险信号”,这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本能。 反观我们成人,早就丢了这份纯粹。看到一个人,先想他的职业、家境、口碑,甚至会因为“别人说他不好”就否定一个人,再也不会像孩子这样,凭着“第一感觉”去相信“眼神里有光的人”。 不过我也没忘了跟女儿聊两句:“宝贝,你看得很准,爱笑的人通常很友善,但其实选朋友或者以后选身边的人,除了看笑不笑,还要看他会不会帮别人哦。比如你同学摔倒了,他会不会去扶;你有困难了,他会不会陪你一起解决,这些也很重要呀。”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拿起手机翻照片:“那这个眼睛有光的叔叔,也会帮别人吧?”我摸着她的头说:“希望他会呀,但以后你慢慢长大就知道,光看表面不够,还要慢慢了解他的做事方式,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 晚上我跟老公聊起这事,他也笑:“咱们小时候不也这样?觉得戴眼镜的老师就是好老师,穿花裙子的阿姨就是好人,长大了才知道,人哪能只看表面。” 其实孩子的眼光,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和焦虑。我们总在教孩子“要谨慎、要多想”,却忘了曾经的自己,也凭着“眼神里的光”相信过世界的美好。 你们家孩子有没有说过类似的“童言童语”?比如因为一个小细节就喜欢或讨厌一个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呀~
有网友在公园偶遇高云翔和小酒窝,父女俩聊的好开心!小酒窝牵着爸爸的手,扬着头,开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