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是美国底线,若中国敢填海,美国将直接炸毁?郭正亮曾言:黄岩岛对于我国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岛屿,因为它所涉及的,是我国与菲方之间的国土之争。但菲方敢直接与我国对着干,自然也是有自己的底气,那就是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的第一大国,美国的霸道与强势自然不用多说。 近年来,美国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明显频繁挑衅我国,尤其是自去年11月以来,菲律宾新任总统小马可斯签署了多项法案,意图进一步明确所谓的“菲律宾海洋权”,其中包括他们声称属于菲方的黄岩岛。 针对这一动向,我国也进行了多轮巡航行动,作为必要的反制措施。 同时,近期关于我国可能在黄岩岛进行填海造陆的消息频频传出,尽管官方尚未正式回应,但从各方迹象来看,南海局势的关注度正在提升。 中国与菲律宾的所谓“南海争端”可以分为南北两条线。 南线集中在仁爱礁,当年菲律宾派出一艘老旧军舰“坐滩”在此,多年来尽管我国多次切断其舰上补给,菲方依然死活不肯撤离。 好在仁爱礁海域地形较适合我方建设,控制能力强,因此菲方难以在此搞出大动作。 北线的焦点则是黄岩岛。与仁爱礁不同,黄岩岛几乎没有可立足的陆地,仅有零星浅滩露出水面,基本无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我方只能依靠海警船持续巡逻维持控制。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即便巡逻频繁,也难以完全排除菲律宾在此海域见缝插针的可能。 相较于仁爱礁,黄岩岛的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和棘手,需要高度警惕和灵活应对。 台湾评论员郭正亮提出的观点,让南海局势的讨论更添紧张气氛:他认为,如果中国在黄岩岛进行填海作业,可能触碰美国所谓的“红线”,甚至引发美军直接军事行动。 这个“红线”听起来惊心动魄,但实际上真有这么简单吗?在实际行动之前,舆论的口水战早已铺天盖地。 回溯历史,无论是1997年前的官方地图,还是菲律宾自称的领土法理依据《巴黎条约》,黄岩岛都并不属于其版图。 甚至早在1990年和1994年,菲律宾前驻德大使及无线电协会也曾明确承认,这片礁石并非菲律宾领土。这种历史事实,使得菲律宾如今的强硬姿态显得有些机会主义。 美国则常以“维护国际规则”为名干预局势,最常引用的工具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讽刺的是,美国自己根本没有批准该公约。 这种“你必须遵守,我可以例外”的双重标准,削弱了其在舆论战和国际法上的道德立场。归根结底,权力才是国际关系中的硬通货。 黄岩岛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 它不仅是一块涨潮时仅有的露出水面的浅礁,拥有天然避风潟湖,而且如果与永暑礁、美济礁连线,就形成一个威力巨大的“战略三角”。 一旦这个三角成型,将彻底改变南海中部的海空态势,大幅提升中国防空和反潜能力,成为突破第一岛链的关键支点。正是这种潜力,让美国高度紧张。 三方的利益关系明显不对等。对中国而言,黄岩岛涉及家门口的主权和核心利益,任何退让都不可想象。 从山东舰航母编队、055型驱逐舰,到岛礁上的防空反舰导弹部署,都显示出坚决守护的决心。 而对美国而言,南海固然重要,关系到其地区影响力,但毕竟不是本土利益,美国内部始终有人在权衡,为了一块远离本土的海域与核大国全面对抗是否值得。 历史经验也显示,当中国在南沙进行填岛时,美军除了派船巡航几圈,并未采取直接军事行动。 菲律宾的处境更为微妙。虽然事关主权,但整体实力有限,其所有强硬行为几乎都需要仰仗美国的背书,更像是被推到前台的“棋子”,难以独立改变局势走向。 因此,美菲之间充斥着各种仪式化的“对话”,美国前太平洋司令哈里斯等人的“炸岛”言论,其实是一种极限施压,旨在抬高中国决策成本。 频繁的美菲联合军演、靶船击沉行动,以及美军侦察机58架次的巡航记录,都是在展示干预能力和肌肉力量。 中国的回应则精准而克制。面对菲律宾船只挑衅,以水炮驱离;面对美国驱逐舰进入辖区,依法进行警告和驱离。 这些行动既彰显了实际控制力,又尽量避免擦枪走火。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界多有猜测,卫星影像显示,中国至今并未在黄岩岛大规模施工,这反映出一种有意识的战略节奏控制。 因此,把黄岩岛的未来仅仅押在某条“红线”是否会被触碰上,其实是一种片面解读。 真正的博弈,是在叙事、实力与威慑三个维度上展开的长期较量。 黄岩岛的平静或波动,不取决于某一次戏剧性的军事动作,而是在漫长、动态的战略互动中逐步塑造。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能够将实力、耐心和风险管控玩得游刃有余的一方手里。
不救!这次必须硬气到底,让菲律宾彻底看清:中国绝不当‘冤大头’! 菲律宾又一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