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大地震,菲律宾的盟友美日韩,还有新晋盟友乌克兰都保持了沉默,至今没有一个国家伸出援助之手。 “沉默,沉默,还是沉默....” 今年9月30日,一场6.9级的浅源地震撕裂了菲律宾宿务省,震源深度只有5到10公里。这种地震,破坏力是出了名的强。 地震发生后,宿务省政府迅速宣布进入灾难状态,紧急调配资源应对危机。 受灾民众急需食物、饮用水、医药用品和临时庇护所。救援队伍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他们动用反铲挖土机、嗅探犬、聚光灯,并徒手在瓦砾堆中搜寻,争分夺秒寻找可能的幸存者。 截至10月3日,这次地震超过36万人受灾,灾情触目惊心。 与眼前的惨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菲律宾的所谓“盟友”——美国、日本、印度和乌克兰——在这场人道危机中几乎保持沉默,没有迅速提供援助,也未发出有力声援。 灾民眼下急需帮助,但那些平日里口口声声的承诺,却在现实面前显得无比空洞。 灾难就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断壁残垣,也照出了人心与国际关系的真实轮廓。地震发生后,美国驻菲大使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随时准备提供支持”;日本外相发布声明,首相也向菲律宾总统致慰问电。 印度总理同样在网络上表达了关切与哀悼。这些言辞虽然听起来温暖,但成本极低,更多只是维持外交关系的例行动作,用来避免“失分”。 更耐人寻味的是,乌克兰这个被视为“新晋盟友”的国家,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发,完全沉默。相比之下,过去日本在台风灾害时,还会送来象征性的千纸鹤,哪怕是廉价的仪式感,也是一种姿态。这一次,连这种象征性动作都几乎消失。 援助金额上,这种差距更加明显:美国承诺通过联合国提供25万美元的援助,相比近期批准出售给菲律宾的55.8亿美元F-16战机,简直微不足道;日本承诺500万美元援助,听上去不少,但物资迟迟不到位。 与此同时,美日推动《互惠准入协定》,加速军事合作,却雷厉风行。账算得清清楚楚:在美日眼里,菲律宾在地缘战略上的价值,远高于其民众的生命与生存安全。 依据1951年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在菲有驻军,并新增了4个军事基地权限,这种军事上的大方与救灾时的吝啬形成了强烈反差。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官方反应显得格外克制。驻菲大使馆第一时间发布防灾提醒,指导中国公民避险,但没有过度炒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明晰的政治信号。毕竟菲律宾刚刚为美军打开了更多基地,对中国来说,过度介入并不合时宜。 而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灾难援助向来迅速而直接:2021年台风来袭,24小时内送去万吨大米和现金;2023年火山爆发,海军舰艇直接驰援;十多年来累计援助已高达数亿美元。 在这次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内,菲律宾中国商会也迅速行动,捐赠了1000万比索,为受灾民众提供第一时间的支援。这种源自社群的互助,不夹杂地缘政治算计,速度快、效率高、效果直接。 菲律宾政府也迅速意识到形势严峻,他们向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邻国通报灾情,准备寻求区域内的协作与支援。对菲律宾而言,这场灾难带来的教训远不止“谁是真朋友”这么简单。 更深层次的启示是,依赖那些充满算计的垂直军事同盟,远不如构建多元化、可靠的区域合作网络。 尤其是在防灾体系如此薄弱的情况下——建筑合规率仅41%,防灾投入不到GDP的0.6%——依靠别人永远不如依靠自己,以及那些真正风雨同舟、可信赖的邻居。
菲律宾大地震,菲律宾的盟友美日韩,还有新晋盟友乌克兰都保持了沉默,至今没有一个国
为你而停留
2025-10-08 18:38:52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