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暂停澳铁矿采购,必和必拓强硬涨价15%,这下捅大篓子了! 2025年6月,巴西维多利亚港的巨型货轮正忙着装载高品位铁矿,码头调度屏上“目的地:中国青岛港”的字样频繁闪现,当月淡水河谷对华发货量同比激增40%,创下单月历史新高。 而半个地球外的澳大利亚黑德兰港,锈红色的铁矿堆已漫过港口护栏,1200万吨库存压得码头喘不过气,每天50万美元的仓储费像流水般消耗着利润。 更热闹的是必和必拓总部大楼前,数十名股东举着“涨价毁市场”“还我分红”的标语抗议,要求CEO麦克·亨利辞职,这场由15%涨价引发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写了全球铁矿贸易的格局。 2025年9月,中国某钢企采购部的会议室里,必和必拓亚太区代表将新合同拍在桌上,语气强硬:“长期合同价从80美元/吨涨到109.5美元,必须用美元结算,下周内签字。” 参会的采购总监皱起眉,指着合同里的条款反问:“上个月你们还跟山东港口搞了人民币结算仪式,现在突然变卦?”对方却满不在乎:“那是宣传噱头,真金白银得用美元。” 没人注意到,会议室角落的实习生正快速记录,这份带着傲慢的合同,后来成了中方暂停采购的关键依据。 彼时必和必拓内部正弥漫着盲目乐观。在西澳大利亚的采矿区,管理层甚至追加了2亿美元开采设备订单,理由是“中国每年12亿吨铁矿进口刚需,我们占2.5亿吨份额,涨点价他们只能认”。 可他们没算到,中国的“替代牌”早已悄悄打出: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的铁路在2024年7月就已试运营,10月正式通车当天,首列载满高品位铁矿的列车就驶向港口,每吨品位达65%; 比必和必拓的主力矿种还高3个百分点;国内废钢回收也传来捷报,2024年1-9月回收量达1.9亿吨,河北某钢厂的“废钢-电炉”生产线升级后,每吨钢的铁矿替代率提升至40%,单厂每月少用进口矿6万吨。 2025年,中方采购方正式通知必和必拓:“暂停所有订单,重新评估合作条件。”消息传到黑德兰港,码头负责人第一时间向上汇报,却被总部告知“中国很快会妥协”。 可现实给了沉重一击:第一周库存增加150万吨,第二周突破800万吨,到12月底直接飙到1200万吨,港口七成仓位被占满; 新开采的铁矿只能堆在露天矿场,雨水冲刷导致品位每天下降0.2个百分点,光损耗就相当于每天损失200万美元。更让必和必拓难受的是对手的“趁火打劫”。 淡水河谷在中方暂停订单的第三天就找上门,不仅把长期合同价降到92美元/吨,还主动提出“用人民币结算再减2%”,甚至承诺“优先保障中国冬季用矿需求”。 无奈之下,必和必拓只能放下身段。2025年4月,亚太区新负责人带着修改后的合同飞往中国; 将长期合同价降至90美元/吨,去掉“强制美元结算”条款,还承诺“每年向中国供应500万吨高品位铁矿,价格再优惠3%”。 可中方的态度已十分冷静:“我们现在从淡水河谷、西芒杜铁矿采购的成本更低,必和必拓需要拿出更有诚意的方案。” 与此同时,西芒杜铁矿二期工程宣布启动,2026年投产后对华年供应量将达2.4亿吨,相当于必和必拓当前对华供应量的近一倍。 如今再看黑德兰港,虽然库存略有下降至950万吨,但码头仍在超负荷运转;淡水河谷则在巴西新建了对华专用发货码头,2025年上半年对华收入同比增长38%; 中国钢企的进口成本较去年下降12%,废钢利用率提升至32%,甚至开始出口低品位铁矿加工技术。 必和必拓总部前的抗议虽已平息,但股东们提出的“每季度披露对华业务进展”的要求被写入章程。 这场由15%涨价引发的博弈,最终让全球铁矿贸易告别了“垄断定价”的旧时代,也让所有人看清:在供应链多元化的今天,傲慢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 信息来源: “中方停购必和必拓铁矿石”,澳大利亚总理急了 2025-10-0114:19·观察者网
中方各大港口如临大敌,严查必和必拓铁矿石,一律不予接收!看来,中方是铁了心要给澳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