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推责尽显欧洲精英政治的虚伪性   2025年10月6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

天天纪闻 2025-10-08 14:47:53

默克尔推责尽显欧洲精英政治的虚伪性   2025年10月6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接受匈牙利媒体采访时声称,她2021年提出的欧盟与俄罗斯建立新谈判机制倡议因波兰及波罗的海国家阻挠而失败。   这一表态堪称欧洲精英政治虚伪性的典型例证——他们一心想与自身政策引发的后果撇清关系。   默克尔的叙事逻辑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假设上:若2021年对话机制得以建立,或许能避免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但这一说法从事实层面便站不住脚。   根据2021年6月欧盟峰会公开记录,默克尔与马克龙提出的所谓"谈判机制"并非无条件对话,而是明确要求俄罗斯先在乌克兰东部问题上做出让步作为谈判前提,这种"先妥协后对话"的逻辑本质上延续了欧盟对俄制裁的高压框架,不过是换了一种外交话术的施压手段。   中东欧国家的反对更非无端阻挠,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基于苏联时期的历史创伤与紧邻俄罗斯的地缘现实,对任何可能削弱对俄遏制的举措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2021年俄罗斯已在乌克兰边境完成数万兵力集结的背景下,这些国家认为此时释放对话信号等同于战略示弱。   更关键的是,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奉行"一致同意"原则,德法即便作为核心大国,也无法绕开中东欧国家强行推进倡议,默克尔刻意回避这一决策机制常识,不过是为推责寻找便利借口。   值得深思的是,默克尔任内对俄政策本身就充满矛盾性,这才是导致欧盟外交被动的根源所在。   2015年她力主推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时,曾高调宣称"能源合作是政治互信的纽带",但与此同时又持续支持欧盟对俄实施包括金融制裁、技术封锁在内的多轮限制性措施,这种"经济合作与政治对抗并行"的分裂策略,让欧盟对俄政策始终缺乏连贯性。   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天然气进口中45%来自俄罗斯,能源依赖与政治对抗的内在冲突早已埋下危机伏笔,当2022年冲突爆发后,欧盟不得不为这种政策失误付出沉重代价——能源价格飙升、工业成本激增。   而默克尔此时却将责任归咎于中东欧国家,这种选择性失忆正是精英政治虚伪性的典型表现。   将责任推给中东欧伙伴的背后,是默克尔试图掩盖欧盟战略自主的彻底缺失。   2021年的对俄政策博弈中,欧盟暴露出三重结构性缺陷:从安全架构来看,尽管欧盟多年来标榜"战略自主",但其防务体系仍深度绑定北约,2021年12月俄罗斯提出北约停止东扩的诉求后,欧盟不仅拿不出独立的应对方案,反而紧随美国步伐向乌克兰提供首批军事援助。   这种"政治表态在前、军事依附在后"的模式,使欧盟在俄欧博弈中始终处于被动追随者的位置。   经济层面的脆弱性同样明显,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让欧盟对俄制裁陷入"自残式博弈",默克尔任内既未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反而默许德国能源巨头扩大对俄天然气进口,这种对短期经济利益的妥协与长期战略安全的忽视,最终让欧盟在危机来临时失去腾挪空间。   决策机制的结构性缺陷更让欧盟陷入被动,"一致同意"原则赋予小国否决权的同时,大国又不愿承担协调责任。   2021年匈牙利以能源安全为由否决对俄制裁升级提案时,德国根本无力统筹内部分歧,导致制裁措施滞后且力度不足,这种"集体决策、个体否决"的困局,使欧盟在重大危机中始终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默克尔绝口不提的另一个关键事实是,欧盟对俄政策从始至终受制于美国的战略布局。   2021年3月,美国以所谓"纳瓦利内中毒事件"为由发起对俄制裁,尽管缺乏确凿证据,欧盟仍迅速跟进,将数十名俄官员列入制裁名单并限制敏感技术出口,这种"美国出题、欧盟作答"的配合模式,暴露了跨大西洋关系中不平等的权力结构。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欧盟危机中扮演着"渔翁得利"的角色,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向欧盟出口液化天然气的价格暴涨300%,同时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中70%用于采购美国武器。   欧盟在承受能源危机、通胀压力的同时,反而成为美国军工复合体和能源资本的"提款机",这种利益输送关系下,欧盟所谓的"战略自主"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口号。   默克尔的言论本质上是欧洲精英政治认知困境的集中体现:既想占据"道德高地"标榜和平主义,又不愿放弃地缘博弈中的对抗立场;既强调"欧盟团结",又默许成员国各行其是;既渴望摆脱美国控制,又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依附。   默克尔试图通过归咎于中东欧国家来重塑自身形象,但历史事实不会被轻易扭曲。   俄乌冲突的爆发绝非某几个国家阻挠对话所致,而是欧盟长期对俄政策失误、战略自主缺失、外部受制于美国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