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要求,从2027年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都必须配备用户可自行更换的电池。 这规矩一落地,算是给被“一体化机身”拿捏多年的用户解了围,毕竟谁也不想再因为电池衰减,就跟焊死的手机机身死磕。 这些年的智能手机总把“精致”挂在嘴边,金属中框拼玻璃后盖,摸起来滑溜溜的,可电池却跟镶在机身里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的“电池门”。2017年被曝光的秘密戳破了厂商的伪装:苹果竟然通过系统更新给老款iPhone降频,让手机变卡变慢,逼着用户以为是手机老化该换了,实则只是电池衰减。 事情闹大后,苹果道歉并把中国区的电池更换费从608元降到218元,可这不过是缓兵之计。没过几年,换电池的价格就悄悄涨了回去,到iPhone16Pro系列,保外电池更换费直接飙到969元,比上一代贵了160元,涨幅近20%。 更讽刺的是,苹果还解释说涨价是因为“重新设计增强一体性”,可用户想要的从来不是更难拆的机身,而是一块能轻松更换的电池。 这场风波最后,以苹果拿出5亿美元和解收场,每份赔偿约660元,可那些因为手机变卡被迫换了新机的用户,损失的钱又该找谁要? 有分析师算过一笔账,如果三成用户换电池后放弃买新机,苹果一年得少卖1600万部手机,损失103亿美元,这才是厂商死活不肯做可更换电池的核心——不是技术不行,是生意不允许。 厂商嘴里的“一体化更防水”“提升电芯密度”,早就被现实戳穿了。当年诺基亚3310摔在地上都能接着用,可更换电池照样能防泼溅,现在手机的防水等级越来越高,反而做不到可更换电池了?分明是取舍问题! 苹果说新款用了不锈钢电池外壳提升了5-10%的电芯密度,但这跟可更换设计并不矛盾,只是厂商懒得做而已。 更别提那些看似贴心的“电量百分比显示”,在用户眼里根本是“焦虑倒计时”,前一秒10%的电,下一秒突然关机,拆开手机才发现,电池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空间,却被死死固定在机身里,想换块新的比拆积木还难。 欧盟这波新规算是掐中了要害,2027年起,不管是欧盟本土产的还是进口的手机,只要想在欧洲卖,电池必须能让用户自行更换。这规矩可不是拍脑袋定的,背后藏着对电子垃圾和资源浪费的担忧。 现在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里,手机占了不小的比例,很多手机不是核心部件坏了,只是电池不行了,可一体化设计让它们只能被当成垃圾扔掉。 欧盟早就算过账,便携式电池的回收率2023年才45%,到2030年要提到73%,锂的回收率2031年得达到80%,钴、镍这些关键金属更是要冲到95%。要是手机电池能自行更换,用户大概率会选择换电池而不是扔手机,光这一项就能让手机的使用寿命延长1-2年,每年能少产生几百万部电子垃圾。 更关键的是,这规矩戳破了厂商的成本谎言。厂商总说可更换电池会增加成本,可苹果换一块电池收969元,其中原材料成本撑死也就一百多,剩下的全是“拆机费”、“服务费”。有第三方市场数据显示,一块兼容的手机电池售价通常只要50-80元,加上螺丝刀套装也不到100元,用户自己动手十分钟就能换好,比官方维修省了近十倍的钱。 以前厂商还能拿“安全”当借口,说用户自行换电池有风险,可欧盟新规明确要求采用公认的安全标准,只要设计合理,可更换电池的安全性根本不是问题——当年功能机时代,几亿人自己换电池,也没见多少安全事故。 其实早有人算过,厂商搞一体化机身,本质是把维修利润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第三方维修店想换块原装电池?难上加难,厂商要么不提供配件,要么给的价格比官方维修还贵,甚至通过系统加密,换了第三方电池就弹窗提示“非原装配件”,限制功能使用。 这种“垄断维修”的套路,终于要被欧盟的新规打破了。2027年之后,手机厂商得重新设计机身,预留简单的拆卸结构,用户买块电池自己就能换,再也不用看厂商的脸色。 想想十几年前的功能机时代,谁的包里没揣过一块备用电池?没电了抠开后盖一换,两分钟就能满血复活。后来智能机来了,厂商们忙着比谁的机身更薄、更一体,把可更换电池当成了“落后设计”扔进垃圾堆,却把用户拖进了“电池衰减就换机”的消费陷阱。 现在欧盟终于站出来叫停这场闹剧,2027年的手机市场,大概再也见不到焊死电池的“精致陷阱”了,用户握着螺丝刀就能掌握手机的使用寿命,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了消费者。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你支持手机换装可自行更换的电池吗?就像早些年那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你觉得手机电池封死是为了更高级?别被骗了。欧洲人最近立了新规矩,从2027年起,
【613评论】【2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