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这次是动真格了! 他们规定,从2027年2月18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除非有极少数例外,否则都必须设计成让消费者自己能轻松拆装、更换电池。 欧盟这记政策重拳砸下来,看似是帮消费者解决换电池难的问题,实则是给全球手机产业挖了个新坑,逼着厂商们从“卖整机”的老路子里跳出来,重新琢磨赚钱的门道。 这事儿根本不是简单的设计回归,而是一场围绕产业链话语权的暗战。 2025年1月欧盟已经把细则给明了,不光要求手机能自己换电池,还得给每块电池办个“身份证”,从生产时的碳足迹到回收时的材料成分,全程都得能查到。 到了2025年8月,更严格的责任制度也生效了,厂商不光要造合规的手机,还得负责电池的回收后事,要是做不到,产品直接不让进欧洲市场,罚款能让小品牌直接倒闭。 这背后藏着欧盟的小算盘,他们本土的手机厂商没什么优势,就想靠制定规则来抢话语权,比如早就做模块化手机的Fairphone,这下正好能借政策东风往上冲。 厂商们的反应早就分成了三派,各自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苹果走的是保守路线,2025年4月曝光了个模块化电池专利,说能用电感应技术让电池自动脱粘,听着高级,其实是想把换电池变成“专属服务”。 有消息说苹果打算把电池订阅塞进Apple One套餐里,你以为能自己换,最后可能还是得给它交年费。 三星就激进多了,2025年2月上市的Galaxy S25+已经用上了新设计,加热软化粘合剂就能拆电池,还保住了防水功能,明摆着是想先在欧洲市场抢份额。 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厂商的破局思路,没有跟着苹果三星的节奏走。vivo搞出了“隐形电池仓”,用折叠结构把电池藏在机身里,厚度控制在7.8毫米,比很多一体化手机还轻薄,完美解决了大家担心的“换电池就变厚重”的问题。 小米更直接,已经在欧洲试点电池租赁服务,用户不用买备用电池,扫码就能租块满电的,用完还回去就行,把蔚来汽车的换电模式搬到了手机上。 这些动作可不是临时抱佛脚,主要是中国手机出口欧洲的量太大,早点合规就能早点站稳脚跟,毕竟单改个电池仓结构,每部手机成本就要涨一成多,晚动手的话利润空间全没了。 厂商的技术较劲,直接搅动了线下的维修市场。以前官方售后靠着“原装电池”的招牌赚得盆满钵满,2025年iPhone 15换块电池要729元,第三方就算便宜也总被说是“不安全”。 现在政策一落地,第三方电池只要过了欧盟的认证就能卖,成本能降三成以上。有维修店老板算过账,以后一块品牌电池可能只要一百多块,用户自己换就行,官方售后的生意得少一半。 这还催生了新生意,爱尔兰有家叫Swippitt的公司,在CES 2025展上拿出了2秒换电的系统,套个特制手机壳就能自动换电池,已经和不少线下店谈好了合作,打算靠这个赚服务费。 手机可换电池的背后,其实是欧盟在补自己的回收短板。虽然他们喊着环保口号,但2025年的数据显示,欧洲能高效回收锂、钴这些贵金属的工厂还不到一半,大部分回收厂用的火法工艺,不仅污染大,还收不回多少有用材料。 手机电池做成可拆卸的,回收时就不用费劲拆整机,效率能提不少。 宝马、奔驰这些车企都已经动手了,宝马2025年下半年要在德国建电池回收工厂,奔驰更是早就开了能用湿法工艺回收的工厂,就是想趁着政策风口分一杯羹。 但即便这样,欧洲的回收产能还是不够,2025年一季度的退役电池已经开始堆积,最后很可能还是得靠中国企业帮忙,毕竟咱们的再生钴使用率已经快到一半,技术比他们成熟多了。 这事儿还能跟新能源汽车的困境对照着看,更能明白欧盟的深意。2024年开始,首批新能源车陆续过了八年质保期,换块电池的钱比车本身还贵,逼得车主只能换新车。 手机厂商以前玩的也是这套路,电池老化就让你换整机,现在欧盟堵死了这条路。但手机和汽车不一样,手机体积小,技术调整起来快,而汽车电池的标准化还没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手机可换电池能先落地。 不过这股风已经吹到了汽车行业,宁德时代和蔚来正在搞能用15年的长寿命电池,说不定以后汽车也会跟着学手机的模块化思路。 用户最关心的还是实际体验,比如换电池会不会影响防水,手机会不会变厚。其实这些技术难题早就有解了,三星的Galaxy S25+就是例子,换电池后照样能泡在水里,厚度也没增加多少。 网友担心的“非原装电池不安全”,欧盟也想到了,要求合规电池都得内置芯片,一扫码就能看到是不是正规产品,有没有安全隐患。以后买电池就像买食品看保质期一样方便,不用再担心买到假货。 说到底,欧盟这政策不是让手机回到诺基亚时代,而是逼着行业换个活法。 厂商不能再靠“计划性报废”赚快钱,得在技术创新上真下功夫;消费者不用再为老化的电池买单,选择权真正回到自己手里。
欧盟这回算是把规矩给立死了,明确说了2027年起,所有想在欧洲卖的手机,电池
【64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