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0年代末,菲律宾总统妻女遭日军暴行,索赔未果后,他采取了报复措施,这一段历史鲜有人知,充满震撼与矛盾。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的铁蹄很快就踏上了菲律宾的土地。那时候的基里诺,还只是个参议员,一门心思在山区组织游击队。可他万万没想到,战火会那么快烧到自己家门口。他的妻子艾丽西亚,还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都留在了马尼拉。 后面的事,就是菲律宾历史上最痛的一道疤——马尼拉大屠杀。在那场持续一个月的浩劫里,基里诺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连同成千上万的平民,都倒在了日军的枪口下。据说,他妻子是为了保护孩子,用身体去挡子弹。 等基里诺再得到家人的消息,已经是冰冷的尸体。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这件事,成了他心里一个永远不会愈合的洞。但他藏得特别深,从没在公开场合掉过一滴泪。后来当了总统,记者小心翼翼地问起,他也只是淡淡一句:“我失去了家人,这是战争的代价。” 风平浪静的表面下,是早已盘算好的账本。 战争结束,菲律宾独立了,可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废墟。当务之急,是重建,是安抚嗷嗷待哺的民众。于是,菲律宾政府向日本提出了8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是用来修桥补路、抚恤死难者家属的。 可日本那边,两手一摊:“我们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哪有钱赔?” 再加上当时美国老大为了在亚洲扶持一个对抗苏联的盟友,正全力“输血”日本,对菲律宾这点事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事儿就这么拖着。直到基里诺上台。 他旧事重提,态度强硬:“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尊严的问题。” 日本还是那套说辞。但他们忽略了一件事,基里诺手里,还攥着一张王牌——几万名日本战俘。 风向,悄悄变了。 根据后来解密的档案,菲律宾军方接到了“加强战俘管理”的密令。这话听着客气,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大家心里都清楚。战俘营的伙食标准急转直下,巡逻的士兵枪口不再朝天,一些被判了死刑的日本战犯,审批流程突然就加速了。 那段时间,隔三差五就有日本战俘“因病死亡”或者“越狱被击毙”的消息传出来。国际社会开始议论纷纷,但基里诺政府一概“无可奉告”。 这招“敲山震虎”确实狠,但也确实管用。 日本那边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开始通过美国传话,说希望菲律宾方面能“人道对待战俘”,并且“愿意就赔偿问题重新展开对话”。 看到没,有时候,在谈判桌上拿不到的东西,得换个地方才能拿到。 美国一看,小兄弟家里要起火,这还得了?冷战的大棋盘上,日本和菲律宾都是棋子,哪一个都不能出乱子。于是,华盛顿赶紧出来打圆场。 几轮拉扯下来,日本终于松口了。虽然没给足80亿现金,但同意以提供物资、技术援助和长期无息贷款的方式,来“补偿”菲律宾。对外,这叫“经济合作”,但谁都知道,这就是变相的战争赔偿。 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基里诺的故事,却在这里拐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弯。 到了1953年,就在他快要卸任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决定:赦免所有在押的日本战俘,包括那些手上沾满鲜血的甲级战犯,让他们全部回国。 消息一出,整个菲律宾都炸了。民众冲上街头抗议,报纸用最激烈的言辞骂他是“叛徒”,质问他“忘了家人是怎么死的吗?” 面对滔天的民愤,基里诺只公开发表了一封信。信里,他没有说太多大道理,只是写道:“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日本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们,以及我们国家的下一代,心中充满仇恨。” 一个失去至亲的男人,亲手放走了仇人。 这一幕,充满了矛盾和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有人说他是迫于美国的政治压力,有人说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最终选择了宽恕。 但不管原因是什么,这个决定都为战后菲律宾与日本的关系正常化,铺平了最后一块砖。后来,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源源不断地进入菲律宾,帮助这个国家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 1956年,基里诺因心脏病去世。他的葬礼很简单,没有国歌,没有冗长的政治悼词。灵堂中央,只摆着一张他年轻时和妻子孩子的黑白合影。照片上,一家人笑得那么灿烂。
公元1940年代末,菲律宾总统妻女遭日军暴行,索赔未果后,他采取了报复措施,这一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08 13:32: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