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军上校麦格雷戈说了句公道话:中国从来不好战,他们只想搞钱。你翻翻中国过去20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10-08 12:40:45

前美军上校麦格雷戈说了句公道话:中国从来不好战,他们只想搞钱。你翻翻中国过去2000年的历史,唯一扩张的时候就是蒙古人当家的那会儿,其余时段中原地文明始终对扩张毫无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文明的楷模。 从商周时期算起,中原王朝的领土增长始终遵循着独特的逻辑。夏朝巩固黄河中游后,商朝将势力延伸至长江流域,但核心策略是通过分封诸侯实现“间接统治”。 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将淮河、长江流域纳入直辖范围,却未采取军事占领,而是通过“礼乐制度”构建文化认同。这种“以德服人”的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极致——即便秦国吞并巴蜀、楚国开发湖南,各国更关注的是如何消化新领土而非持续扩张。 汉武帝时期的军事行动常被误读为“扩张狂热”,但细究历史会发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直接诱因是匈奴屡次侵扰边境。当河西走廊被纳入版图后,汉朝立即转向贸易建设:在敦煌设立的悬泉置驿站,出土汉简显示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丝绸、茶叶、瓷器的中转站。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携带的礼物清单中,丝绸数量是武器的三倍,这种“经济先行”的策略,与同时期罗马帝国的殖民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唐朝的疆域巅峰出现在高宗时期,但安西四镇的驻军规模始终控制在2.4万人以内。出土的唐代文书显示,当地商旅需持“过所”(通行证)通行,而粟特文与汉文双语契约的普及,证明唐朝更倾向于构建多文明共存的秩序。 这种“文化融合优于军事控制”的理念,甚至延续到蒙古帝国时期——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立即恢复科举制度,在云南设立行省时任用色目人赛典赤·赡思丁推行儒学,试图将草原法则与中原制度嫁接。 麦格雷戈的观察在当代中国得到延续。2024年中国GDP突破134.9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全球第一,但军事开支占GDP比例始终控制在1.5%左右。 这种“经济重于军事”的取向,在能源领域尤为明显:当美国试图通过石油禁运施压时,中国一方面加速新能源布局(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52%),另一方面规范稀土出口管制,却为宝马、大众等合规企业保留供应通道。 历史上的“非扩张”传统与现代战略形成奇妙呼应。明朝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携带的瓷器、丝绸价值远超火炮,在苏门答腊平定叛乱后,明成祖朱棣特意颁布诏令:“勿夺其土,但安其民”。 这种“止戈为武”的智慧,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中重现——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农产品对华出口增长300%,却未引发任何领土争议。 麦格雷戈的言论中,一个细节常被忽略:他特别指出“若被切断石油命脉,中国必将反击”。这种“不惹事但不怕事”的态度,在历史上早有预兆。 宋朝面对辽国威胁时,选择签订澶渊之盟支付岁币,但当金国试图灭亡南宋时,岳飞、韩世忠的军队却展现出惊人战斗力。明朝后期,面对荷兰人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失地后立即建立行政机构,而非简单掠夺资源。 当代中国的应对策略更具现代性。2023年美国联合盟友发起芯片禁令,中国没有采取对等制裁,而是将集成电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内建成三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这种“把危机转化为转型契机”的能力,或许正是麦格雷戈所说的“文明韧性”的当代体现。 当麦格雷戈的言论引发热议时,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浮现: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中国选择的“发展优先”道路,究竟是特殊历史阶段的权宜之计,还是文明基因的必然选择? 从敦煌汉简到5G基站,从丝绸之路到新能源汽车,这个古老文明似乎始终在证明: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占领多少土地,而在于能否持续创造让人类共同受益的价值。 那么,您如何看待这种“非扩张”传统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启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