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的一番话,最近刷爆了朋友圈,听完让人瞬间清醒: 这番关于“年轻该怎么活”的分享,像一根细针,扎进了无数人藏在“奋斗”背后的遗憾里 这段话出自撒贝宁2025年5月《人物》杂志的独家访谈,当时他聊起两位朋友的经历:一个攒了十年钱想退休去环游世界,结果刚满60岁就查出腰椎间盘突出,连下楼都要扶着扶手;另一个总说“等有空了陪孩子去迪士尼”,直到孩子上初中,才发现孩子早就对童话城堡没了兴趣。撒贝宁盯着镜头说,“我们总把‘享受’推给‘以后’,可‘以后’从来不是个确定的日子” 中国青年报2025年4月的民调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曾因为‘等以后’错过重要的事”——23%是没陪父母吃顿热饭,18%是没去看一场想看的演唱会,12%是没和老朋友见一面。心理学里的“未来折扣效应”能解释这种执念:人会把未来的快乐“打对折”,觉得当下加班、省吃俭用更“值”,却忘了现在喝一杯喜欢的奶茶、去周边爬一次山,也是人生的“收益”。杭州互联网职员小夏的经历更真实:工作三年攒了20万,原本想存够50万去欧洲,去年体检出胃炎,医生说“别再熬夜写方案”,她才突然明白,“现在就能去西湖边坐一下午,何必等那么久” 为什么撒贝宁的话能戳中这么多人? ① 精准命中“等以后”的集体遗憾——几乎每个人都有“等我有钱了”“等我升职了”的口头禅,可回头看,那些没说出口的“现在就去”,全变成了“要是当时” ② 呼应年轻人对“平衡”的渴望——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信“要么拼命要么躺平”,他们想要的是“一边加班做项目,一边周末去看展”,是“奋斗的时候尽力,享受的时候用心” ③ 打破“吃苦才光荣”的旧观念——父母辈总说“年轻该吃苦”,但撒贝宁说的是“经济允许下适当享受”,不是让你买奢侈品,而是让你别把“快乐”当成“犯错” 其实撒贝宁的话里藏着个“安全线”——“经济条件允许”。这不是鼓励超前消费,而是提醒你,“别把所有的钱和时间都押给未来”。月薪八千的人,没必要省吃俭用买LV,但可以每个月花两百块去看场喜欢的话剧;每天加班的人,没必要辞职去环游世界,但可以每周日睡个懒觉,煮碗加了溏心蛋的面。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享受”从来不是“大富大贵”,是下班路上买的那杯热奶茶,是周末和朋友去公园铺的野餐垫,是陪孩子搭积木时的笑声 有网友留言“谁不想呢!关键是房贷、车贷、小孩的学费,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刻都不能松懈!洗洗睡吧,明天还要上班。”这条评论获赞12万,说出了很多中年人的无奈——不是不想享受,是生活的担子太沉。可反过来想,“适当享受”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比如早上多花五分钟给自己煎个蛋,比如下班绕路去看一眼晚霞,这些不用花钱的快乐,其实就在你身边 我觉得撒贝宁的话不是“劝你躺平”,是“提醒你别丢了生活的温度”。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更好的生活”不是未来的某栋房子、某辆车子,是今天的奶茶甜不甜,明天的电影好不好看,后天和朋友见面时有没有聊不完的话。就像有人说的,“人生的意义,是由每个‘现在’的碎片拼成的” 你有没有因为“等以后”而错过的事?现在想弥补吗?
撒贝宁的一番话,最近刷爆了朋友圈,听完让人瞬间清醒: 这番关于“年轻该怎么活”
社会小一
2025-10-08 12:05:24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