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6骑在F-22头上,美军在中国家门口,遭遇了耻辱一幕 近日,央视《必胜》专题片首次公开了一段震撼画面:西部战区空军飞行员李超驾驶歼-16战斗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与两架外军隐身战机交锋。 在这场近距离对抗中,李超通过一系列高超的战术动作成功驱离目标,展现了中国空军作战体系的成熟。 这场交锋发生在2024年,当时两架外军隐身战机以低可探测姿态高速逼近中国领海线。 飞行员李超在首次交汇时就锁定对方长机,随后完成了一个经典的“桶滚”机动,从敌机上方倒飞掠过。 两机座舱盖距离仅10-15米,飞行员甚至能清晰看到对方的表情。 完成这个惊险动作后,歼-16火控雷达同时稳定锁定了两架外机,在绝对的战术压制下,外军战机最终加速向远海撤离。 这场空中较量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打破了隐身战机不可战胜的神话。 歼-16作为四代半战机,能够有效对抗五代隐身战机,关键在于中国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反隐身体系。 空警-500预警机通过UHF波段雷达实现远距离探测,能将隐身目标的雷达反射信号放大至传统雷达的数十倍。 地面部署的先进米波雷达采用氮化镓技术,可识别310公里外无人机大小的目标。 这些节点通过高速数据链将信息实时传输至歼-16座舱,形成完整的“发现-跟踪-锁定”闭环。 飞行员李超的表现同样体现了中国空军实战化训练的成果。 现在咱们中国战斗机飞行员每年能飞150到200个小时,这个训练量跟美国空军差不多,比很多北约国家还要多。 靠着"自由空战"对抗和"金头盔"比武这些贴近实战的训练方式,飞行员们的空战本领越来越扎实。 李超在缠斗中展现出的果断,正是这种高强度训练的直接产物。 这次东海上的较量说明,咱们中国空军已经完成了重大升级。 以前主要是防守自家领空,现在不仅能守还能攻,实现了空天联合作战的能力。 空军发言人申进科大校早就说过,中国空军已经迈进了战略空军的行列。 按照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到2035年将初步建成现代化战略空军,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战略空军。 这场对峙的发生并非偶然。 据悉,这批外军隐身战机是2024年5月从美国本土紧急部署至日本冲绳嘉手纳基地的。 而此次交锋成为中国空军与隐身战机的首次近距离接触,此后这些隐身战机再未在中国近海出现。 这一变化无疑证明了此次对抗的实际效果。 军事专家分析认为,歼-16能够压制隐身战机的关键在于其搭载的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与解放军成熟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歼-16的雷达对常规目标探测距离达400公里,集成2048-2680个收发模块,是全球战斗机雷达中TR单元数量最多的型号。 这种隐身飞机虽然雷达很难发现,但咱们的雷达还是能在130到160公里外就逮住它。 除了雷达系统的卓越性能,歼-16还配备先进红外光电探测系统,可在雷达关机状态下持续追踪隐身目标。 其航电火控系统移植自歼-20技术,能将多源信息精准融合,大幅提升目标识别与锁定精度。 这种多维探测能力让隐身战机的优势在不断缩水。 此次东海交锋虽已落幕,但其带来的战略影响正在持续发酵。 美军被迫调整部署,结束了隐身战机在嘉手纳基地的常驻状态,转向“动态兵力部署”模式。 美国军方自己也说,中国造的战斗机现在越来越厉害了。在地区层面,中国防空识别区的监控能力显著提升,对周边国家采购隐身战机形成隐形威慑。 更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技术路线的启示上。 中国验证的“非对称”反隐身路径,正推动全球防空系统向针对性升级方向演进。 这种以体系对抗技术的思路,可能对未来空中力量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歼-16和歼-20这两款战机配合着用,再加上空警-500预警机和无人机帮忙,在西太平洋这一片儿已经能跟别人掰手腕了。 目前咱们空军主要是用三代机,重点发展四代机,特别讲究各种武器搭配起来打仗的本事。 这种基于综合实力的战略威慑,正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实基石。 回望这场东海空中对峙,其意义远不止于单次驱离行动。 它向世界展示,现代空战已从单一平台性能比拼,转变为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体系对抗。 中国空军用实战证明,自己已经站在这种新战术的潮头。
为什么中国开始对美国步步紧逼,因为我们看透了苏联解体的本质,而现在,我们正在让美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