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7年,朱元璋将儿媳鲁王妃汤氏凌迟处死,她那61岁的老父亲汤和跪在殿前,含泪说道:“臣还有一小女,愿做鲁王继妃!”3年后,鲁王被毒死,年轻守寡的继妃十分愤恨“都是姐姐害了我啊!” 在南京刑场上,61岁的信国公跪在丹墀下,老泪纵横。 他刚亲眼看着女婿朱檀被押走,又听太监尖着嗓子念完儿媳汤氏的罪状。 “鲁王妃汤氏,纵容夫君强掠童男、私炼丹药,着凌迟处死!” “陛下!”汤和突然膝行半步,额头磕在金砖上,“臣还有一小女,愿做鲁王继妃!” 这一年,距离朱元璋在滁州城与汤和共啃冷馍起兵,已过去四十年。 可两人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从患难兄弟到君臣,这对老伙计的缘分,终究没敌过皇权下的血雨腥风。 汤和与朱元璋的交情,是穷日子里熬出来的。 凤阳老家闹饥荒那年,十岁的朱元璋讨饭被狗撵,是汤和偷偷塞给他半块炊饼。 十五岁朱元璋父母双亡,汤和把自己家的草席让给他睡。 后来起兵反元,汤和始终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左膀右臂,灭陈友谅、平张士诚,他总冲在最前面。 朱元璋称帝后,汤和封信国公,食禄五千石,赐甲第、金帛无数。 可这位老兄弟最让朱元璋安心的,是“懂分寸”。 因为,他不贪权、不结党。 这份“懂事”,让朱元璋动了“联姻”的心思。 1370年,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出生,郭宁妃刚生下他时,朱元璋正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郭宁妃的哥哥郭英是朱元璋的贴身侍卫,救过他三次命,这层关系让朱元璋对这个小儿子格外偏疼。 1385年,朱檀刚满15岁,朱元璋亲自做媒,把汤和的长女汤氏许配给他。 汤和懂皇帝的心思。 他把最疼爱的长女送进宫,陪嫁的金银珠宝堆了半间屋,连朱檀的鲁王冠都亲自盯着工匠打。 朱檀的起点,比寻常皇子高得多。 他出生两个月就被封王,是洪武年间最年轻的藩王。 母亲郭宁妃受宠,姥爷郭英掌着禁军,连朱元璋都常说:“我家檀儿,将来要做我大明的屏障。” 最初几年,朱檀也算争气。 他跟着翰林学士读《尚书》《诗经》,写的文章被朱元璋批了句“吾儿可教”。 15岁成婚前,他甚至把自己的锦袍送给兖州灾民,被地方官写成“贤王行迹”上报。 可这一切,在他离开南京去兖州就藩那天却变了。 《明史》里记,朱檀到兖州后“日与方士游,大兴土木,建别宫于城外”。 他不再读圣贤书,反而迷上炼丹。 汤氏起初还劝,后来见丈夫被方士哄得团团转,竟也跟着信了。 炼丹要“纯阴之体”做药引,夫妇俩便派手下强掠七八岁男童,关在宫里阉割,取“元阳”入药。 兖州百姓苦不堪言。 1387年,朱檀的丑事传到了南京。 朱元璋看完密报,气得大吼。 这个本该“光宗耀祖”的儿子,竟比禽兽还不如! “髡刑!”朱元璋拍着龙椅,“让他剃光头发,丢尽颜面!” “他媳妇呢?纵容夫君作恶,凌迟!” 汤和是在早朝时听说的。 他跪在殿外,听着里面传来“凌迟处死信国公女”的旨意,眼前发黑。 “陛下!”他膝行到丹墀前,“臣老迈,只剩一女,愿做鲁王继妃!” 朱元璋沉默了。 他想起汤和跟着自己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想起汤家三代人对大明的忠诚。 最终,他叹了口气:“准了。” 三个月后,汤和的次女被送进鲁王府。 姐姐的血还没凉,她就成了新的“药引”诱饵。 朱檀没因凌迟和换妃收敛。 他继续炼丹,甚至把丹药掺进酒里,喝得双目赤红。 1389年,他在别宫里口吐黑血,没撑过三天就死了,年仅19岁。 朱元璋看着儿子的尸体,又气又恨,赐谥号“荒”。 继妃成了寡妇。 她恨姐姐当初没拦住朱檀,恨自己成了政治工具,更恨这吃人的皇权。 按规矩,无子妃嫔要殉葬,可朱元璋念汤和的功劳,特许她回娘家。 但她知道,回去了也是“克夫”的笑柄。 倒是朱檀的侍妾戈氏,偷偷生下了遗腹子朱肇煇。 朱肇煇没让她们失望。 他长大后谦逊勤俭,重视农桑,修书院、兴水利,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1403年,明成祖朱棣册封他为第二代鲁王。 他活到1466年,享年77岁,是鲁藩最长寿的王。 1387年的凌迟,割开的不仅是汤氏的躯体,更是明初皇权的残酷底色。 朱元璋以为,严惩儿媳、换妃,能给其他藩王敲响警钟。 汤和以为,献出女儿,能保家族平安。 可他们都没想到,这桩丑闻像根刺,扎在皇室血脉里。 历史总爱用鲜血写教训。 汤和的“护犊子”,朱元璋的“帝王心”,朱檀的“自我毁灭”,继妃的“孤独终老”,都在说同一件事。 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亲情、爱情、人伦,都可能变成随时可弃的筹码! 主要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此女是汤和之女,朱元璋儿媳,无缘无故朱元璋下令将其凌迟处死_看看...)
大明最传奇的皇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皇后
【2评论】【12点赞】